2014年【超親密小戲節】即將在10月份展開第五屆的盛會,啟發自荷蘭的【荷蘭國際偶戲節】,飛人集社於2010年創辦【超親密小戲節】,欲營造與觀眾親近的偶戲表演。【超親密小戲節】是個將足跡佈滿各城市角落的藝術節,今年也將在台北三個不同區-信義光復、大稻埕、以及忠孝新生裡的小型空間舉辦共15場偶劇演出、工作坊、以及國際論壇,歡迎大家的加入!

第五屆,是再次梳理理念,審視初衷的重要時刻

超親密小戲節/策展人 石佩玉

從2010年開始,每年十月,台北便會出現神秘的「小旅行團」,參與者由橘衣人帶領巡訪日常生活空間,在不經意的轉角處走進屋內,觀賞二十分鐘的創意驚奇。這,就是【超親密小戲節】,暱稱「小戲節」。

【超親密小戲節】是台灣少數具有明確性格的藝術節。它關注偶戲,強調生活與表演藝術的聚集,主張如秘密集會的觀賞形式,放大「親密」:與人親密,與物件親密,與城市親密,與空間親密,與創作者親密,與作品親密。空間成為彼此「親密」的媒介。觀眾靠近作品,藝術靠近生活。反之亦然。小戲節節目來自國內外新舊作品,而「物件/偶」則是主要的創作元素。不只演出,小戲節更是概念性的藝術節。藉由來自世界各國以及各藝術領域的創作者,用「藝術節」來思考辯證:何謂偶劇?何謂現代偶劇?認知在哪裡?世界在哪裡?我們在哪裡?要往哪裡去?於是,定義仍在尋找,一切繼續「有機」的發展。

今年,小戲節首次舉辦論壇以及紀錄片首映(2012年小戲節紀錄片《偶遇》/導演吳宣萱)。區域部分,首次規劃一區做為「小孩也可以看」系列。作品部分,除了來自荷蘭的兩位藝術家,小戲節試圖尋找亞洲夥伴,邀請來自香港、馬來西亞團隊,為未來跨國合作探路。工作坊部分,邀請荷蘭偶戲節策展人同時也是資深偶戲家Damiët van Dalsum帶領大師工作坊。

2010年至今,小戲節見證了師大路商圈的紛爭、永康街商圈的興榮,和台灣二十四位各領域藝術家一起創作近三十個新作品,並與澳門、韓國、以色列、丹麥、德國等各國家藝術節分享小戲節的理念。

第五屆,是再次梳理理念,審視初衷的重要時刻。小戲節從一個「想玩偶戲」的藝術節,演變成「展現新偶戲概念」的藝術節。如同插畫家川貝母為今年創作的主視覺,小戲節便是這樣的一群人,帶著不同的腦袋演戲去。未來,希望小戲節可以成為亞洲現代偶戲的平台,激發更多可能。

特別感謝台新藝術基金會的支持,如此細心呵護,讓小戲節茁壯。

資料來源:超親密小戲節官方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