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ISTAT無形的資產:人脈與知識的累積是一輩子的資產

 

在民國100年的此時, OISTAT國際劇場組織的總部從荷蘭移設至台灣,在台北落地生根邁向了第五年;而從1999年成為正式會員以來,台灣與OISTAT之間的緣份,其實已超過十年。回憶起與OISTAT結緣的契機,現任OISTAT出版與資訊委員會(Publication & Communication Commission)主席的王孟超先生說,早在1994年,當時與雲門舞集巡迴到最後一站法蘭克福,恰好得知當時正在舉行布拉格劇場設計四年展(Prague Quadrennial, PQ’95),於是一行人浩浩蕩蕩地前往會場參觀,那正是與OISTAT第一次的接觸。欣賞了許多精彩的展演活動之後,儘管是非正式交流,但由於大家都非常希望能增加台灣劇場界的交流機會,便傳達了想要加入OISTAT的意願。很順利地,我們得到了正面回應,於是回國之後立刻開始處理申請事宜。在積極而頻繁的聯絡往返中,隔年1995年收到了OISTAT技術委員會會議的邀請函,於是由王孟超老師代表,以觀察員的身份前往奧地利,自此,台灣開始參與OISTAT的大小會議。

 

與OISTAT的初步接觸平穩而順利,然而接著數年內,卻是台灣劇場界變化極大的一段時期。王孟超老師說,1990年代開始,表演藝術團體陸續走向國際的趨勢,使國內的劇場工作者皆感受到與國際劇場技術接軌的迫切。此外,對於提升劇場的作業環境安全與技術水平的期盼,乃至於提供對劇場工作者的服務並凝聚力量的聲音日漸高漲……種種因素影響之下,終於在1998年,集結了許多劇場領域的專家與團體,中華技術劇場協會(CATT,後更名為現今的「台灣技術劇場協會TATT」)正式成立。做為當時服務國內劇場的少數組織之一,CATT不負眾望,以建立並維持國內外技術劇場的交流為宗旨,將促進表演藝術的蓬勃發展視為一己之任;更在承載眾人期待之餘,以OISTAT台灣會員中心的角色,成為連結台灣與國際技術的重要交流平台。

 

CATT的成立無疑是台灣劇場發展的重要里程碑,於此同時,台灣對外的處境仍是相當艱難。在1997年的OISTAT會員大會上,中國頻頻干涉我們的入會資格與名稱;儘管經過一番努力之後,最終仍以台灣名義成為正式會員,卻還是履遭打壓,並且極難獲得多數會員的支持或大會的妥善處理。兩岸大小角力不斷,不但沒有讓我們受挫,反而更加積極地參與OISTAT的活動以廣結善緣。除了增加台灣的曝光率之外,先後在2002年於台北舉辦的教育委員會(Education Commission) 與決策執行委員會(Executive Committee)年會,以及2004年於宜蘭傳統藝術中心舉辦的劇場建築委員會(Architecture Commission)與理事會(Governing Board)年會等,其成功的表現增進OISTAT成員對台灣的認識與好感。談起2004年的會議,王孟超老師流露出驕傲的神情說,那些會議為日後大家所期望的活動類型或開會模式奠定了基礎,會長與主要的決策執行委員會成員等人更是第一次討論OISTAT總部是否移設台灣的議題,建立起初步的共識,是相當重要的關鍵。王孟超老師回想與由於荷蘭當時正屆OISTAT總部贊助即將結束,既然移設成本不高,此舉更可以確保我們在OISTAT中的地位,何樂而不為?在談回當時兩岸處於極度緊張的關係,「中國運用了各種方式進行抗議,例如裝台的隔天就撤走,或是針對Art Taiwan的標語要求修改,甚至在多倫多的年會中,中國大陸的理事親自宣讀抗議書,並一一致電成員表達嚴正抗議等等」,王孟超先生笑著說,話語中也帶著一絲無奈。這一連串的動作,使得我們必須確保台灣在國際上可以發聲並具有一定的影響力,更堅定了將總部移設台灣的決心。

 

2003年,幸賴國內外許多人士的奔走與支持,最終於OISTAT明確地表達其立場,聲明藝術交流非關政治,進而修改了會員資格,使我們仍能以台灣的名義入會並獲得永久保障。這次事件無疑打亮了台灣的知名度,也促成CATT在2004年經過理事會討論,將中華技術劇場協會CATT正式更名為台灣技術劇場協會TATT,為的就是明確地與中國有所區分。「這背後確實有很多政策上的考量……正名,對內對外都比較可以受到認同,」當時擔任TATT理事長的王孟超先生堅定地說,「我們也認為應該如此。」

 

因此,內部已凝聚一定共識,也與OISTAT確定之後,移設的準備便如火如荼地開展。為了取得更多的可能性,拜會許多部門,儘管當時的法規有些限制,加上要求政府部門贊助即具有一定的困難,然而,在當時的主委陳其南先生表示願意支持之下,最後敲定了性質相符的文建會。移交過程中,除了有文建會與外交部的協助之外,當時身為TATT理事長的王孟超先生亦全程參與。他謙虛地說,張翼宇先生在那段日子給予了財務等各方面的支持,甚至表示願意在沒有政府支持的情況下繼續處理,使大家才有勇氣去跟政府接觸;否則政府不願意,對外的承諾就會顯得尷尬。

 

在移設細節上的處理,王孟超先生說,最初大家都是滿腔熱血,一旦坐下來開始談論細節,就會開始各自有所保留,討論職權、預算等等,往往莫衷一是而難以取得共識。後來決定先擬定大結構,再開始陸續討論預算,但是隨著大家對組織運作的期待增加,預算也越來越多。由於原本期望由已有人力的TATT台灣技術劇場協會涵括OISTAT總部的運作,後因與政府的協調與法規上的落差,須另行成立一個獨立的單位,重新聘用一組人事做為移設台灣的OISTAT總部結構,終於2006年正式展開為期十年的營運。

 

自2006年總部移設台灣以來,OISTAT已邁入第五年的營運。談到它對台灣的影響,王孟超先生認為,有一些國際資訊可以優先給予台灣一些便利,或是可協商在台灣舉辦活動的「主場優勢」,以及確保中文環境的存在並且讓台灣曝光,而數位劇場詞彙 (Digital Theatre Words) 也是一例,我們可對一些名詞握有解釋權。而面對文建會(2012年改制升格為文化部)等單位期待OISTAT總部對國內劇場有更多的影響,王孟超先生則表示,活動的參與者仍屬小眾,以活動對台灣劇場發揮影響有限,加以OISTAT的屬性為國際性組織,畢竟是要服務全世界的,無法只以台灣為主,應該期望的是人才的交流與國際視野的培養。

 

目前身為出版與資訊委員會(Publication & Communication Commission)主席的王孟超先生認為,因為台灣的劇場還不夠老,所以第一線的劇場工作者都還在工作,在相當忙碌的情況下,還要撥出更多的心力與時間來投入OISTAT,事實上非常辛苦,而未來也極有可能還是如此。「大家真的都很忙,要把這些事情做好,自己說起來也覺得慚愧,除非全心全力投入,否則真的很難,只能做一步算一步。」而面對外界對於OISTAT總部與TATT的混淆,他則建議,若能建立機制,例如舉行固定的公開會議,使兩者多些與政府、與民眾對話,互相分享資源,更緊密地合作,相信必能使外界與政府單位清楚理解,這兩個獨立組織是相輔相成的。

 

對於OISTAT整體未來的發展,王孟超先生覺得它其實是個非常柔性的組織,甚至許多委員會的會議是「會而不議、議而不決、決而不行」,達成決議需要時間,但在過程中,珍貴的往往是靈感火花相互激盪,無形的人脈與知識的累積是留駐一輩子的資產。王孟超先生認為,OISTAT的主要功能之ㄧ,仍在於成員間會面的連結,互相參觀對方國家的劇場而有所收穫,在關鍵時可以從中獲得各方面的資源或幫助。

 

訪談整理:OISTAT總部

訪談時間:201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