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無人認識的台灣代表,進而為國際組織總部的執行長
 
2001年,第一次接觸OISTAT國際劇場組織,代表台灣參選執行委員。
2003年,第一次擔任策展人,為台灣在布拉格劇場設計四年展贏得國家館特別銀牌獎。
2005年,擔任OISTAT國際劇場組織總部移設來台籌備委員,並當選OISTAT副會長。
2006年起,擔任OISTAT國際劇場組織執行長。 (後記:張維文女士於2013年初卸下執行長重擔,回歸劇場設計師的角色。)
 
     一般人或許很難想像OISTAT國際劇場組織總部在台灣的第一任執行長張維文女士,在過去十多年來肩負這麼一連串的角色,全是起自於他人的請託,而非個人的渴望。以東方女性劇場設計師之姿,出任源起於東歐的國際劇場組織執行長,張維文毅然地將自己的設計工作、個人與家庭生活擱置一邊,全心投入這個性質與「創作者」幾乎背道而馳的行政管理職位。一路上,原本自由自在、遨遊於藝術世界的張維文,必須開始關照各種現實問題:財務、法規,甚至國家的政治與外交;遇到自己不會的事,就是盡力地學習。問她一次次說服自己去承擔毫無經驗的工作、處理各樣困難問題的原因,她說,「這是一個民族的需要,不是個人。」
 
為台灣發聲
     有趣的是,談起自己與OISTAT國際劇場組織和台灣技術劇場協會的因緣,張維文說過最多次的話,竟是「我不知道!」2001年的某一天,張維文接到當時台灣技術劇場協會(時名稱為中華技術劇場協會)邱逸明秘書長的電話,希望她代表台灣參加OISTAT的決策執行委員會(Executive Committee,簡稱EC) 選舉。當時的張維文曾經在1995年參觀過由OISTAT與捷克政府合辦的「PQ布拉格劇場設計四年展」(Prague Quadrennial),並因1999年擔任台灣PQ參訪團的帶團老師、2000年參加「華人地區劇場視覺藝術展暨學術研討會」,與台灣技術劇場協會有過些許不深入的接觸。不過對於OISTAT、台灣技術劇場協會與PQ布拉格劇場設計四年展之間的關係完全不了解。因此,她第一時間的反應,是許多的問號:「什麼是OISTAT?什麼是EC?我們為什麼要去做這件事情?目的是什麼?」直到時任台灣技術劇場協會理事長的張翼宇先生向她解釋,台灣參加OISTAT國際劇場組織,遭到中國杯葛,他希望台灣能積極參與OISTAT的活動,並藉由有人參選執行委員、發表政見,站出來為台灣說話,張維文才答應參選。「我覺得,好,如果只是去幫台灣發言的話,這件事情可以做,而不是『選上』是我的目的。」這樣不斷地對自己、對他人反詰,堅持看清目的核心價值的習慣,從張維文與OISTAT的旅程一開始,就不停歇地伴隨她。她開始去深入了解OISTAT,並整理台灣劇場設計、表演藝術相關領域國際專業交流活動資料,帶到柏林的選舉上發表。政見發表時,張維文不提自己的經歷,而是全力介紹台灣的國際專業經驗,於是在場的人士明白,她參選,是為了台灣。縱使選舉會場上沒有人認識張維文,同時大家還承受著中國外使館人員的壓力,許多人卻把票投給了她,表達對這分精神的支持。最後雖然是最高票落選的結果,張維文沒有絲毫遺憾。
 
從此之後,張維文開始會參與由台灣技術劇場協會邀請,在台灣舉辦的OISTAT年會。而後,張維文再度接到邱秘書長的電話,這次是為了台灣第一次在2003年正式參加的布拉格劇場設計四年展的國家館展出。「我從來沒有策過展…總是有第一次啊!」單純地秉持著「台灣出去展覽不能難看!」的信念,張維文推掉了那一年所有的設計工作,從頭開始學習作策展人。眾所周知,那一年台灣以初生之犢的姿態,贏得國家館特殊銀牌獎,是亞洲國家參展四十年以來的最高獎項,令包括日本、韓國等亞洲國家的劇場前輩都歡欣鼓舞地跑來向張維文道賀。然而,這份榮譽背後的辛酸,卻鮮為人知。「那天晚上頒獎完,大家都走了,我一個人在Charles Bridge上一直掉眼淚。我那時候跟神說,我寧可不要這個獎…因為我沒有感覺。當初做這個展場,只是為了出去參展不能難看,這樣子而已。那不能難看,就要盡你最大的能力做到最好。就算我沒有策過展、沒有設計過展場,盡量去學習,看很多的展覽、看人家怎麼做。但是過程中遇到很多的問題,到最後我已經太累了,累到我都沒有感覺了。覺得說,你已經喪失作為一個創作者最基本的東西…」即使經過八年,張維文談起當年的感受,宛如當下。因為在整個籌備期間,撇開策展本身的壓力不說,張維文還經歷了展場預算上的困難、SARS的肆虐和中國的打壓等問題,而這種種的難題,都不是靠她自己一個人的力量就能解決的。幸而後來在預算問題上,有王世信先生與她並肩作戰、張翼宇先生對她說:「Go Ahead」的力量,以及政府的支持。而面對因SARS造成主辦單位要求台灣不得出席,與展場指標在中國的政治干預下,以「TAIWAN [CHINA]」呈現,張維文一心懷抱著「永不放棄」的精神、堅定的國家立場,與台灣參展團、外交單位一齊克服困難。開展當天,台灣參展團如期出席,所有指標理直氣壯地寫著「TAIWAN」。
 
五餅與二魚
     完成了PQ任務後,張維文回到本來的生活。她不知道在這之後,OISTAT的總部會落腳台灣;更無法想像自己竟然會踏上一條從來不曾出現在她人生藍圖上的路,成為這個總部的執行長。2004年,文建會承諾贊助OISTAT國際劇場組織總部在台設立,張維文成為總部移轉籌備委員會的一員,更大的挑戰隨之而來。由於OISTAT是有史以來第一個將總部設立於台灣的國際組織,在沒有正式立法條文下,光是登記立案問題就讓張維文花費大量心力與時間研讀國內外相關法律條文、與政府單位協商各種可能的變通方式。整個組織的運作模式、財務預算分配更是在多次的溝通協調下才一點一滴地累積起來。2005年底,一切準備就緒,卻沒有適合的執行長人選。OISTAT總會會長從美國打了兩個多鐘頭的越洋電話,讓統籌籌備期工作的張維文只得暫時接下了這個職位。這一接,張維文就帶領著OISTAT走到了現在。她說,總覺得這些都不是自己的意志所能掌控的事情。為了做好這個工作,張維文切身體會到所謂的「人性」,這比各種事務問題更快、更準地挑戰她的內心。她用聖經中「五餅二魚」的故事,形容了自己的轉變:「以前的我,像這個故事裡拿著五個大麥餅和兩條小魚,要分給大家吃的小孩,把我有的時間、精力、有限的經驗交出去;不會想那麼多,也不擔心別人笑自己說,你這一點要分給什麼人吃?但是現在,我很遺憾自己變得像耶穌的門徒腓力,開始看現實面。想的是有限的預算要怎麼分配給這麼多的活動?有多少人、多少資源可以用?…」
 
     對於未來,張維文提出我們必須做到高瞻遠矚。如果相關單位能夠在經濟支持之外,增加政策性的配套措施,並抓緊目前台灣各大場館即將落成的機會,加一把力,促使邊際效益的產生,OISTAT國際劇場組織總部在台灣設立,才能成就永續的影響。而最終,「還是回到『心』。」我們必須自問,當年大家互相扶持、共同努力,讓國際看見我們的精神現在是否還在?還記不記得把OISTAT國際劇場組織帶來台灣的初衷?如果不去反省這些內在的價值,那麼無論外在的配套措施做得再好都無濟於事。互惠、互相扶持,與人道關懷是最重要的,而「劇場,不就是這樣子嗎?」
 
張維文女士  口述
OISTAT總部  整理
訪談整理時間:2011.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