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ISTAT國際劇場組織受「女人迷」(womany.net)之邀,陸陸續續在女人迷上介紹國際組織的工作秘辛、國際劇場趨勢走向、以及全球藝術文化脈絡,精彩內容不容錯過。現在就上女人迷訂閱OISTAT文章吧!
 
432赫茲:音樂的美麗起源,從自然音階說起
原文出處:女人迷
 
音樂的起源沒有明確的一個時間及地點,不過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歌唱。音樂也伴隨著人類精神文明的演進,在世界的各個角落發展出不同的形態與色彩。下列古老樂器來自世界各地以及不同時空背景,你認得出各自是什麼樂器嗎?
  
雖然它們各自來自不同的時代背景與不同的文明,看似毫無關聯,但卻都具有一個共同點:它們的A音調(La)振動頻率均為432赫茲(Hz)。(樂理上,各個音階的名稱為 A=La;B=Si;C=Do;D=Re;E=Mi;F=Fa;G=So)我們聽到的樂器聲音,是由樂器振動產生的聲波,傳入耳內被大腦所讀出來的訊息。聲波的振動頻率有快有慢,波長有長有短,造就了不同的音階。
 
也就是說,Do Re Mi Fa So La Si 各自有不同的頻率、波長,代表着每秒鐘振動的波的數量不同,頻率快則振動次數多,音階較高;頻率慢則振動次數少,音階較低,因而聽起來有高低音階。
 
A=432Hz,代表的是在 La 這個音時,聲波每秒鐘震動432下。而這些在世界各地不同的時空背景之下各自發展而成的樂器,如此恰巧的 A 均是432Hz。會不會是因為音樂是一種發自直覺而油然而生的藝術,所以全世界的人類都依照著最本能性的直覺來創造樂曲呢?
 
不只是這些樂器,連我們耳熟能詳的音樂家莫札特、貝多芬、威爾第、巴哈,甚至近代的巴布‧馬利(Bob Marley)以及約翰藍儂(John Lennon)都是曾以 A=432Hz 來進行創作的。然而看似悠然已久的傳統卻沒有被今天的社會所繼承。全世界自從1953年起,世界標準組織 ISO 公定的音階標準是 A=440Hz,比幾萬年來被廣泛使用的 A=432Hz 高出了 8Hz。
 
 
據史實上記載,最早由政府公定音階標準是在19世紀末期,歌劇院、音樂廳在歐洲社會興起之時,義大利政府為了要讓音樂在劇院裡聽起來更加響亮,因此將音階的頻率標準提高至 A=435Hz。
 
知名歌劇樂曲作家威爾第(Giuseppe Verdi)因此向政府抗議此政策,他認為在 A=432Hz 的頻率之下,歌劇演唱家更能自然的詮釋他的作品,在請願書裡他寫道:「既然政府要訂定一個音階標準,那我們應該要遵從傳統歌謠的音律來訂定 A=432Hz,只比 A=435Hz 低 3Hz,聽入耳內的旋律卻是更自然和諧,悅耳無比!」然而最後威爾第的提議仍然請願未果。
 
 
 
到了1917年,洛克斐勒家族(Rockefeller)以資金贊助策動美國音樂家協會(The American Federation of Musicians),贊成以 A=440Hz 為音律標準;到了1940年 A=440Hz 正式推廣全美;至1953年被 ISO 訂定為全球通用標準音階。
 
 
另一個說法是將 A=432Hz 變成 A=440Hz 而推廣成世界標準的始作庸者是納粹的宣傳指揮官 Joseph Goebbels。他連同心理學家研究,發現提高 8Hz 能夠使人民在潛意識裡更加的服從指令,便於統治的進行,因此下發命令明訂此標準,逐漸影響歐洲全境。
 
 
真正的轉變原因我們不得而知,我們只能推測這樣的轉變是在近一百年才發生的事。然而自古以來全世界的古老樂器卻是使用與現在的標準不同的音階頻率所造。在傳統的薩滿祈福儀式也是用 A=432Hz 來吟誦詩章,因為他們相信這樣的頻率才能夠讓祝福與宇宙頻率共振。
 
 
心理學家也發現人們聽到 A=432Hz 的音樂全身的共鳴處是在心臟的部位,心裡感受普遍比較放鬆自然,感覺音樂取代分析樂理。科學家也將 A=440Hz 與 A=432Hz 放置在水波中,觀測不同的頻率所製造出來的波型有何不同。我們可以發現,A=432Hz 的波紋比較均勻分明;而 A=440Hz 的線條則較模糊不清。
 
雖然目前全世界通用的標準是A=440Hz,不過近代仍有一些音樂家們致力於推廣 A=432Hz 的音樂。432 Chamber Orchestra 是由一些室內樂演奏家所組成的樂團,於2013年成立,致力於舉辦 A=432Hz 的古典音樂會、錄製專輯、協助樂器調音等等。
 
 
澳門知名電音樂團 Evade 的主唱 Sonia,在2014年發表了一張全部由 A=432Hz 的樂器所演奏的專輯《STAR》。她希望自然音頻能夠被大眾所認識並且省思。
 
最後,各位可以一同來聽聽看莫札特的 Andantio 以 A=432Hz 來演奏,是不是會比 A=440Hz 聽起來更加舒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