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ISTAT國際劇場組織受「女人迷」(womany.net)之邀,陸陸續續在女人迷上介紹國際組織的工作秘辛、國際劇場趨勢走向、以及全球藝術文化脈絡,精彩內容不容錯過。現在就上女人迷訂閱OISTAT文章吧!
 
寫在白金色洋裝之後:藝術大師 James Turrell 打破視覺經驗的「光」創作
原文出處:女人迷
 
提起美,我們多半會聯想到各式各樣不同的形體,如花朵、藝術品等,鮮少注意「光」。其實沒有光,就沒有視覺經驗,而每個人的視覺體驗很有可能大不相同,前一陣子席捲全球,各國網友為之爭論不休的洋裝顏色,就是我們腦子中光線白平衡的自動校正,導致有些人看見藍黑色洋裝,有些人看見白金色洋裝。
 
但,我們在生活中很少慢下腳步,體驗光線帶來的感受。一樣的空間,今天的光線和昨日有何不同? 光線如何影響我們的感官經驗?可曾想過無形的「光」也可作為一種裝置?
 
美國藝術家詹姆士・特瑞爾(James Turrell)以光為主體,不靠影像、不靠物件媒材,利用光創造一系列令人驚嘆的作品,巧妙融合光、空間與觀者的認知,使每個觀賞者有獨一無二的體驗。光線雖然觸不到摸不著,但 Turrell 所創作的作品,卻不僅僅是個被動物件,而更像是一個活生生的對象、一場開放的體驗。 
 
James Turrell 1943年出生於美國加州,他總是蓄著銀白大鬍子加上一身黑衣,藝評家戲稱他為「喪禮上的聖誕老人」,Turrell 很少談論自己,但是對於各式各樣的點子,總是興致盎然,旺盛的創作力可見一斑。現年72歲的 Turrell 仍非常活躍,被喻為是當今世上最具影響力及重要性的藝術家之一。James Turrell 目前在澳洲國立美術館(National Gallery of Australia)展出個展 James Turrell: A Retrospective,展期到2015年6月8日。
 
 
Turrell 大學修習心理學和數學,而後修習藝術。「光、視覺、認知」這三件事情構成他作品的核心。他受貴格教派薰陶頗深,貴格教派傳統中,一個安靜省思的聚會場所是十分重要的,而 Turrell 的許多作品便是受其影響,如《Meeting Place》可見其脈絡。

「我的作品不在於我看見了什麼,而是關於你的觀看。」
“My work is more about your seeing than it is about my seeing, although it is a product of my seeing.”
— James Turrell
 
作為觀者,你看見了什麼?你以為你看見了什麼? 從美術館的展間到羅登火山口(Roden Crater)的龐大計畫,Turrell 持續追問「光」的特性以及光線對於人類感官經驗的影響。與其說 James Turrell 創作光的裝置,不如說他邀請觀者重新體驗「看見」這件事情。
 
1967年,時年34歲的 Turrell 嶄露頭角受到藝壇注意,他獨特解讀「光」與「認知」的方式,很快受到矚目。過去四十年來,他曾於紐約古根漢美術館(Solomon R.Guggenheim Museum)、惠特尼美術館(Whitney Museum of American Art in New York)以及加州當代美術館(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Los Angeles)展出,阿根廷 Bodega Colomé 更有專為 James Turrell 所設的美術館 James Turrell Museum,他的作品多元,包括小型投影以及大型裝置等,作品被世界各地美術館所收藏。

彷彿摸得到的光線《Virga》

1992年贈與紐約古根漢美術館(Solomon R. Guggenheim Museum),現長期出借給義大利 Fondo per l'Ambiente Italiano。利用光的特性,Turrell 交織自然光與人工光源,創造出一層「光之紗」,隨著時間推移,來自外面的自然光線會慢慢改變,光紗的面貌也會慢慢地改變,彷彿一伸手就可以把整層紗摘下來。

投影方塊《Projection Piece》 系列
 
看起來有如一塊立體方塊浮在空中,彷彿一伸手就可以觸摸,走近一看才發現撲了個空,這是 James Turrell《Projection Piece》系列作品。
 
Turrell 在房間的另一端精準的投射一道光源,於另一頭的角落創造乾淨的光之方塊,由於光線極容易「逃逸」,也很容易受到其他光源干擾,要創造如此精準的光源,必須經過精密運算以及測量,令人佩服他對於光的絕佳掌控度。


另一個系列《Corner Shallow Space》中,Turrell反其道而行,把一個牆角向內挖出一個幾何凹槽,光線充滿整個凹槽,遠遠看來就像一個嵌在牆上的彩色發光方塊,有如神話中場景。

光作為一幅畫作《Skyspace》系列
 
人們活在天空之下,卻很少停下來靜靜觀察天空。《Skyspace》系列是在幾個特別選定的地點建造一個小房間,並在天花板上頭打開一個洞,因地點特別挑選過,觀者仰頭即可細細品察天空的變化,感受自然光線的脈動,重新體驗「看」與「看見」這件事情,影片連結中是 Skyspace 系列作品中的《Second Meeting》,創作於1989年,作品位於美國加州的 Einstein Residence, Brentwood。


「我感興趣的,是一個沒有地平線的無限空間。」
“ I am interested in this new landscape without horizon”
—James Turrell 
 
無垠的空間《Sight Unseen》

除了「光」,「空間」也是 Turrell 的強項。在作品《Sight Unseen》中,Turrell 利用光線消融感官上的邊界,觸目所見皆是一片均勻藍色,令人不敢相信自己其實仍然置身美術館中,許多觀賞者不約而同的表示感受到某種平靜與神秘的撫慰,不自覺流連其間。


Sight Unseen, 2013/攝影:Florian Holzherr
目前於澳洲國立美術館展出
 
「整個美術館都是我的作品展」-《Aten Reign》於古根漢美術館(2013)
 
Turrell 最為台灣觀眾所熟知的作品,可能是2013年在古根漢美術館的《Aten Reign》,Aten 為古埃及神祇中「太陽神」之意。配合建築師 Frank Lloyd Wright 的獨特有機建築設計,James Turrell 將整個迴廊空間改造成為色彩斑斕的魔幻空間,若說「整個美術館都是 Turrell 的作品展」實不為過,從月光白、日落橙、洋紅色、紫丁香色到絲絨般紅色,Turrell 帶領觀者走上一場光的探險,展示卓越的光的操控力與藝術眼光。
 

最近的 James Turrell 在哪裡?
 
想一睹 James Turrell 的作品,毋須大老遠跑到美國或阿根廷。位於日本的地中美術館(Chichu Art Museum)收藏了三件 Turrell 的作品《Afrum, Pale Blue》、《Open Field》以及《Open Sky》。美術館由知名建築師安藤忠雄(Tadao Ando)設計,整個建築位於地面層之下,以免影響到直島(Naoshima)的美麗景色。

 
永不停止的追尋-光是什麼?我們如何體驗光?
 
Turrell 的藝術創作野心遠不僅僅於此,自1974年,他在美國亞歷桑納州的死火山「羅登火山」(Roden Crater)下挖掘地道以及建造各式各樣的房間,構築各式光的體驗,並花了多年的時間,一點一滴改變原來火山口的形狀,打造「天拱」(celestial vaulting) 改變天空的輪廓,曾受邀參觀羅登火山口的藝術家 Chuck Close 表示從躺在火山口往上仰望天空,是一個「全然震撼的體驗」。

 
30多年來,羅登火山始終沒有對外開放,Turrell 究竟對羅登火山有什麼的驚人計畫,始終是個謎。多年來羅登火山已經被視為當代規模最大、最重要的藝術品之一。目前羅登火山計畫每年定期舉行募款參訪,贊助約 $6,500美元,可成為全世界20位走入羅登火山的贊助者之一。
 
感受「看見」,擁抱屬於自己的美感經驗
 
從電腦動畫到 CGI,科技使各式特效(effect)的運用越來越廣泛。然而,在各式特效大行其道之時,真正的藝術家致力於創造真實的體驗(experience),特效隨處可得,有時甚至廉價惡俗,真實的體驗卻是無比珍貴。不論你在 James Turrell 的作品中看到什麼,你看到、感受到的,和其他人絕對不會完全相同,美的定義因人而異,但這段感受「看見」的過程,本身即為一種獨特的美感經驗。 

更多關於 James Turrell 的介紹可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