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5日至5月15日在臺北市立美術館展出的《走進海澤維克工作室》(Inside Heatherwick Studio)展覽,由建築專業的策展人凱特・古德溫(Kate Goodwin)策劃,透過展覽帶領參觀者彷彿實地走訪英國設計鬼才湯瑪斯・海澤維克(Thomas Heatherwick)的工作室內部,解析海澤維克設計團隊的每個亮眼專案。海澤維克工作室自1994年成立以來,已完成超過150項專案計畫,目前工作室團隊成員有180位,來自各種領域,包括產品設計、家具設計、雕塑、建築、城市規劃等專業。海澤維克工作室最廣為人知的代表作品,如2010年上海世博會英國國家館「種子聖殿」、2012年倫敦奧運聖火火炬、倫敦可捲曲收納的捲動橋以及倫敦新巴士等等。

 
策展人凱特・古德溫是英國皇家美術學院(Royal Academy of Arts)建築系主任及德魯・海因茨建築藝術策展人(Head of Architecture and Drue Heinz Curator),擁有建築專業背景的她在建築展覽上獨具眼光。2014年她在皇家美術學院主展廳策劃了著名的《感應空間—建築結構重塑》(Sensing Spaces)展覽,向七位世界知名建築師提問,討論如何在展廳中打造出讓參觀者「體驗」的大型裝置,展出一般來說難以在展廳中被重現的建築物件,讓參觀民眾體驗真實尺度的裝置帶來的親身感受,體會建築的本質。2011年撰寫《綻放蒲公英》(Dandelion: The Making of the UK Pavilion at Shanghai World Expo 2010)一書,描述海澤維克工作室建造的上海世界博覽會英國館,也是古德溫和海澤維克工作室開啟深度交流的契機。
 
 

策展人凱特・古德溫。圖片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解析海澤維克工作室跨領域專業的創作過程
 
「海澤維克工作室最特別的地方在於,團隊成員來自不同專業訓練,包括產品設計、家具設計、雕塑、建築,以及城市基礎建設如橋、巴士等等。他們的工作很難被放入單一的類型,並持續產出令人驚喜的作品。」古德溫說道,工作室在設計任何作品的過程,都和設計一棟建築相同:提出一個問題,進而解決它。這樣的提問過程非常特別,也具有啟發性。
 
古德溫:「這次展覽最困難的部分是挑選展品。我決定強調海澤維克工作室每個專案的創作『過程』,限縮展出的作品數量,但提供更多細節,讓人能從多種角度了解一個專案。工作室的特色是提出原創的點子,並找到獨一無二的實踐形式,對我來說最強而有力的專案總是有緊密交織點子與形式。我也想展示從早期的作品到現在尚未被作出來的計畫,以及跨越不同規模的作品從家具、橋梁到建築,展覽就是以上的綜合。」在古德溫與海澤維克反覆討論下,挑出28件作品,海澤維克納也參與作品挑選,從作品中可窺見工作室不同階段的關鍵時刻。
 
 
三個剖面:構思、製作、敘事
 
「我以構思、製作、敘事作為切入展覽的三個關鍵面向,對我來說一切從觀察團隊應用在專案上的方法開始。以構思來說,工作室反覆討論每個專案、分析業主需求簡報的題目,試圖看透出它的其他意義;聚焦後再度提問、思考。像是陀螺椅(Spun Chair):椅子通常有椅座、有椅背,但他想到椅子也可以是圓形的、看起來不像椅子的。他總是提出一個習以為常的慣例,接著翻轉觀點到完全不同的角度。」
 
 
陀螺椅Image Credit: Magis
 
 
「我對海澤維克有個印象:他會拿起某個物件,仔細觀看與感受。製作層面的重要性可以回朔到海澤維克所學的3D設計,他總是對物質有豐沛的好奇,想測試物件的可能性,把玩它、擠壓它、觀察它,找出它能做什麼,挑戰物質的極限。而雕塑的底子也讓他能夠親手將心中所想的形狀作出。」
 
「最後一個部份『敘事』,也就是當你看到作品時,就能了解它想要講什麼,概念就在形式中。2010年上海世博英國國家館種子聖殿(Seeds Cathedral),每位參觀者走進去時就能有深刻體會,體會空間中的靜謐冰涼、二十五萬顆種子在身邊環繞的感動,而不需要文字多加說明。」 英國國家館的預算雖然只有其他國家的一半,但官方期待「世博英國館必須擠進參觀者票選最佳國家館的前五名」,為海澤維克的團隊設下高門檻目標。最終,透過海澤維克的巧思,這座毛茸茸的建築也成功地自爭奇鬥艷的眾多國家館中脫穎而出,為英國奪得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最佳展館獎,並獲得英國最高榮譽的國際建築大獎。
 
上海世界博覽會英國館《種子聖殿》。Image Credit: Iwan Baan, 2010.
 
古德溫以構思、製作、敘事三個剖面為基礎,挑選作品;當然每個專案都能從不同剖面切入分析,被擺放在「構思」區的作品也有其想述說的故事,留待參觀者進一步發掘。
 
臺北市立美術館的自然光源 是一大挑戰
 
《走進海澤維克工作室》展覽位在臺北市立美術館的三樓C展間,展品在開闊天井周邊的ㄇ字型長廊沿著牆面擺放,每個專案都有專屬的展示桌,引導參觀者一步步踏過海澤維克的設計旅程,古德溫表示「我非常喜歡這次美術館的空間」。日光是這次展覽的一大挑戰,由於美術館大片的落地窗戶,白天陽光大量曬入,展間顯得平面、展品也難以跳出,於是開展前又增加光源來改善。
 
海澤維克工作室也包辦設計展的展場設計,海澤維克善於營造空間裡視覺的焦點,藉著強烈的視覺元素——例如旋轉椅——緊抓住參觀者的目光。 
 
 
從小處改變生活的好設計
 
古德溫:「我希望這個展覽能帶來啟發,啟發人們『設計』在日常生活有多重要,設計能改變我們的生活,像是桌子、椅子,這些日常生活的物件若有好的設計,為生活帶來許多樂趣。你們已經坐過旋轉椅了嗎?所有人一旦坐上後,絕對止不住發自內心地微笑。」
 
「比起藝術家、雕塑家,海澤維克更想成為的是設計師,因為設計就在生活周遭,深深影響著我們。又像是巴士等城市的基礎建設,很少人注意過它們的設計,只注意到實際的功能。海澤維克能從小處改變、設計新倫敦巴士,減少舊款巴士內外多餘且不必要的元素,著手設計彎曲的線條、減少關節的稜稜角角,簡單但特別,好的設計能讓世界更美好。」
 
新倫敦巴士。Image Credit: Iwan Baan, 2012.
 
點子與形式的相融交乘  
 
凱特・古德溫認為,和一般受建築訓練的建築師相比,海澤維克的特別之處在於他總是以「設計概念」作為建築的起點,從富有意義的點子開始,接著才賦予形式,而不是純粹從功能、實用性切入;相較於大部分的建築師,海澤維克在最大與最小的尺度上特別下功夫:像是設想建築物在都市脈絡中與周遭景觀的關係,模擬人在其中的感受;也更鑽研細節,對於講究所有部件的細節,像是把手的形狀與質地,在海澤維克工作室裡就能看到許多實體模型,實驗旋轉的方式等等。
 
面對建築領域向藝術靠攏,古德溫表示在英國皇家美術學院成立的18世紀,建築、藝術本屬同一領域,並未細分,直到20世紀建築專業才趨向科學領域。身為建築背景的策展人,面對當代學科疆界又逐漸打破,古德溫樂見建築專業回歸對於美好、美學的討論。「建築的本質不只是科學,更是社會藝術,關乎人性;重視功能也很重要,建築的藝術性不是純粹為藝術而藝術,而是將人的需求納入考量,為社會領域服務。我最關心的是建築如何影響感受與情緒,因此樂見建築師開始討論如何讓社會變得更好。」
 
凱特・古德溫建議有志為建築或藝術策展的青年策展人:「保有對事物的好奇心與熱情:好奇心讓人自所見中吸收學習,而具備熱情能帶來啟發,將對事物的興趣感染給更多人。」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