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sign & technology in live performance.
問題解決高手「劇場技術師」的國際交流現場—TIP劇場創新發明獎 第一屆得主胡皓恩訪談
2017-01-22
胡皓恩,台灣劇場工作者。2011年在OISTAT技術委員會舉辦的第一屆TIP劇場創新發明獎中,以作品「折疊式布幕撐平桁架」獲得首獎。同一年,胡皓恩自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劇場設計學系畢業,在台灣擔任了幾年劇場技術的自由工作者後,現正於美國西雅圖進修語文。
唯一全球徵件的劇場技術發明競賽,台灣代表奪下首獎
2011布拉格四年展徵件期間,胡皓恩就讀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劇場設計學系三年級,主修技術設計(Technical Design)。
布拉格四年展(Prague Quadrennial,PQ)四年舉辦一次,以國家為參展單位,在捷克布拉格展出世界各國多元繽紛的劇場設計,並評選出策展最能完美呈現作品的國家館頒發獎項。2011年布拉格四年展的徵件期間,北藝大劇場設計學系四個主修當中舞台、燈光、服裝設計主修的學生都忙碌的準備參展,唯獨一群人例外——技術設計的老師與學生——因布拉格四年展中沒有技術設計專屬的獎項。
所幸,OISTAT國際劇場組織的技術委員會創辦了第一屆TIP劇場創新發明獎,羨慕著其他設計主修的同學可以參加國際比賽的胡皓恩,決心參賽。
劇設系的技術設計課程中,就有鼓勵同學發揮巧思解決問題的傳統。其中有個作業是由老師提出一個技術困境,模擬技術人員在劇組中的情境,如「當舞台設計畫出了一個特殊舞台,技術組該如何解決架設難題?」,由學生憑藉劇場技術基本概念,以及對基礎科學如電力、機械、物理原則的應用,加上自己的創意,解決困境。
胡皓恩的作品「折疊式布幕撐平桁架」,就是課程中的專題作品。將原先在劇場中已廣泛被使用的布幕撐平桁架拆解成不同元件,解決搭設與運送占空間的問題,並將拆解開的元件藉由棉繩連結在一起以避免遺失,非常符合TIP劇場創新發明獎的精神——用一些小巧思,讓技術工作可以變得更順利——胡皓恩很快就決定了投件的作品。
「折疊式布幕撐平桁架」一舉讓胡皓恩奪得首獎。
2011年胡皓恩於布拉格領獎,並與TIP評審合照。胡皓恩為正中間手持獎狀者。
圖片來源:OISTAT國際劇場組織。得獎作品「折疊式布幕撐平桁架」說明
在評選出前三名後,TIP邀請胡皓恩前往捷克布拉格領獎。第一次到歐洲的胡皓恩,有機會拓展視野並認識不同於亞洲的文化,也認識了OISTAT國際劇場組織技術委員會串連世界劇場技術人的關鍵人物。在踏出校園的同時,一步踏進了劇場技術國際交流的現場。
組隊合作,加上隨手記錄捕捉靈感,發明獎並不遙遠
提到參加第一屆TIP時遇到的困難,「參與TIP劇場創新發明獎,最大的困難是語文的障礙。由於當時仍在學校,就請了當時的主修老師楊金源教授協助翻譯、潤飾及指導,將想法化為精簡扼要的英文,得以順利投件並奪得獎項。」胡皓恩說。
劇場工作是一門溝通協作的工作,因此,TIP劇場創新發明獎鼓勵團隊合作,有了好點子之後,可找文字能力較強的夥伴修飾文字,以清晰易懂的英文寫下作法,「鼓勵大家提出巧思分享,若是擔心語文能力不足,組隊參加不成問題。」胡皓恩說。
胡皓恩進一步補充,劇場技術日日的工作中,不知不覺間已累積了大量的好點子。雖然劇場技術工作的時程往往很緊湊,但在靈光乍現、困境得到解決的同時,若能以相片記錄,並事後補上作法,或與眾人分享,簡單幾個動作就能促進劇場知識積累,增進技術劇場工作效率。
技術與創意並進,是劇場設計進步的基礎
劇場繽紛的場景、超現實的編排,營造了劇場的魔幻感,但使得這些效果得以可能的幕後技術部門,卻是大家比較不熟悉的一環。劇場創作中愈具有想像力的創意設計,愈需要技術能力的支援。
當設計師提的設計圖超出當前技術水平,技術師該怎麼回應? 雙手一攤說「這作不到」,或是發揮創意解決問題?技術設計(Technical Design)專業,正是實踐創意、解決問題的重要角色。
許多人誤會劇場技術從業人員僅需要掌握「劇場技術」。其實,劇場技術領域的推進,更需要「創意」以及「不怕難、不畏挑戰」的心理素質。創作團隊對於劇場技術的掌握度高,便毋須遷就技術障礙,全力發揮天馬行空的創意,創造前所未有的劇場氛圍。
在台灣,劇場製作團隊規模不同也有不同的分工方式:技術指導(Technical Director, TD)的職位在編制較完整的團隊中可見到,創作前期就參與設計團隊,負責評估設計的執行可行性,解決各設計部門的技術問題;中小型的團隊若不設立這個職位,技術障礙的排除在設計階段由各設計部門自行解決,進劇場後才有技術人員協助解決技術問題;而技術問題也直接影響著編導與主創團隊,限制編創方向的決策。
劇場是眾人合作之地
技術師、創作者、編導演、設計師一同累積技術劇場知識,化不可能為可能
在台灣技術劇場領域耕耘了幾年,胡皓恩觀察到,劇場技術問題不見得只能由技術人員解決,團隊的溝通協調中,或許是在創作者、導演、設計或表演者一個念頭的轉變下,產生了關鍵的解法。
劇場技術的議題,對於所有的劇場工作者來說,都是不可忽略的一環,而TIP劇場創新發明獎記錄下當代最聰明的方法,跨越國界地累積劇場能量,讓表演設計更有彈性。說不定,世界上某個角落的技術師苦思不得其解的技術困境,遠在台灣的我們,早就有日常使用的聰明解法。
胡皓恩想和所有劇場工作者說:「TIP這個獎項,不光是為了技術人員存在,而是為了所有表演藝術及娛樂產業的從業人員。因此,不管你是製作人、編導、設計、表演者或技術人員,只要你有在劇場技術上的小巧思,請『務必』投件!」
哇,原來可以這樣作
在地知識 x 國際交流,成就跨越國界的技術積累
「TIP劇場創新發明獎是『唯一』以劇場技術為主題的國際競賽。這個獎項不光是一個競賽,更重要的是,它讓國際技術人得以交流。」胡皓恩提到,各國劇場技術工作因不同文化底蘊、產業結構而擁有不同優勢。
談及台灣人的優勢,胡皓恩指出,在國際節目來台演出時,台灣劇場人因擁有在地知識、對場館與資源的了解,能迅速為國際團隊排除進館時遇到的技術障礙。舉例來說,台灣的木料較鐵料便宜,相較布景大多為鐵結構的國家,台灣技術團隊更知道如何運用木料解決結構問題。作劇場的基礎概念不同,遇到疑難時思考的切入點也有不同的方向。
2013年胡皓恩參與由新舞台主辦阿喀郎˙汗(Akram Khan)在國家戲劇院的節目《DESH》擔任技術人員,也是一次對國際劇場技術的眼界大開。胡皓恩提到:「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那一次阿喀朗來台灣,耳聞是台灣第一次為了國際節目向香港廠商租了八到十組的自動控制馬達,讓布景做出升降變化,讓阿喀朗可以頭下腳上倒掛著跳舞。那時候非常驚訝於原來自動控制系統可以這麼成熟,實在太神奇了。那是我第一次看到『產品化』的自動控制系統。」《DESH》節目中設計了阿喀郎倒掛,藉由多組鏈條馬達與自動控制系統升降上下移動的段落,而隨著這組自動控制系統引入台灣,讓台灣技術工作者體驗更尖端的劇場技術。國際節目來台演出,也讓參與的技術團隊對國際劇場技術使用有了新的認識。
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劇場技術工作作為一門解決問題的專業
劇場技術工作是一門解決問題的專業,而因為現場演出,每一場演出都獨一無二,可能遇到的技術困境百百種。然而,胡皓恩發現,劇場技術相關的出版品,無論中文、外文的都不多。尋求解決方法時,需要吸收更多物理、工程相關素材,觸類旁通地想出解決方法:「劇場是創造魔幻的產業,但是劇場工作也不能擺脫地心引力、運動定律等等很基礎的物理、化學概念,劇場技術的困境往往也要透過基礎學科概念的轉化來找答案。網路上基礎科學的資源激盪更多創新想法。」
以台灣的技術劇場生態來說,遇到困難時除了上網耙梳資料之外,資深前輩的經驗往往是最有力的後援;遇上問題,透過Line群組發出訊息詢問,時常能得到綜合性的評估與建議。經驗豐富、劇場工作游刃有餘的技術前輩也會主動在解決問題時拍照記錄,在社群中分享,讓同行也能一同成長。
然而這類分享,僅限在人脈網絡中流傳。「很多技術的方法、幕後的知識,因為專案工作者受到保密協議和智慧財產權的限制,沒有辦法直接公開在檯面上。很希望國際組織或某種單位能用比較學術的角度考察調查,並統整、紀錄技術做法。若是能蒐集劇場常見的問題與解法,應該會超級好用的。」說到希望OISTAT國際劇場組織為技術師發起的計畫,胡皓恩這麼說。
劇場創作階段,編創者時常向技術師提問:「這個問題可以解決嗎?」若技術師恰好不具有這個問題的解法,很容易在創作階段就被認定為不可行,而放棄不用。若能有輔助的資源能找到解法,在創作階段就能評估金錢與時間成本,想像力得以實踐。TIP劇場創新發明獎作為「劇場技術常見問題與解法」的一種形式,雖然尚未全面蒐集世界各地的技術工法、量產的發明與設備,但TIP從小處做起,點燃世界劇場技術分享的小火花,盼能站在前人解決技術困難的肩膀上,促成全球劇場技術得以實現更多的天馬行空。
最希望國際組織提供什麼?「國際展覽、影音平台、交流機會」
除了「劇場技術常見問題集」之外,胡皓恩也提及心目中其他能串連世界劇場人的方法。曾經在2011布拉格四年展中,看到加拿大國家館展出機械結構的偶戲舞台,就讓胡皓恩體會到技術設計實體展覽的神奇之處。加拿大館展出的由大約20x8個方塊組成的偶戲舞台,每一個方塊都是升降平台,變動的升降舞台就可以排列出一座山,或是一條河。這樣的作品不但是很棒的舞台設計,在展覽現場也是極佳的技術呈現,現場看更覺得不可思議。展覽除了展出照片與模型外,胡皓恩更希望技術展覽能看到幕後技術的實際操演,並透過展覽,讓各國技術設計師及技術人員有機會相互切磋技藝。
其次,由於出國參與國際活動的成本較高,希望未來能有個劇場技術網路影音平台,以國際組織的力量採集劇場幕後技術特輯,或技術相關講座活動的線上紀錄,讓國際會員能在線上吸收相關的知識、了解世界各地技術設計師使用的方法,並統整出基礎技術劇場的知識。
最後,最能讓世界各地的劇場技術人員彼此交流的方法,莫過於讓他們一起工作。期盼未來能看見更多補助、考察和實習的機會,讓資深或中階的技術人進行國際交換。無論是讓國外的技術師來到台灣,或送台灣的技術師出國;場館對場館的交換,或個人工作者的實習。讓不同國家的技術師彼此觀察體驗不同文化下的劇場技術工作,記錄下來並和自身經驗比對反思,最後帶著寶貴經驗回家,和國內的劇場技術同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