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根吊桿,從上空依序快速降下,在抵達同一個水平前,減速煞車,輕巧、準確地一一抵達電腦設定好的位置。這是電腦自動控制的懸吊系統。

 

2017年,國家戲劇院在將滿30歲的時候,結束了歷經8個月的整修,重新開幕。自此,戲劇院邁入全面自動控制的時代。這次大整修,戲劇院的舞台區域進行了舞台板全面翻新、吊桿自動化、以及頂棚翻修等等設備翻修。重新開幕時,兩廳院邀請編舞家周書毅,為嶄新的戲劇院舞台空間量身編導《走過,許多時間》,直接展示了劇院舞台設計上的可行性。

 

劇場自動化的全球趨勢

自動控制系統在台灣已經不是新議題:2013年台灣技術劇場協會出版《表演娛樂產業的自動控制》(Automation In The Entertainment Industry)一書,由王孟超翻譯英國技術師Mark Ager與John Hastie 2009年為推廣自動控制系統而細細整理的專書。

 

2013年,OISTAT國際劇場組織也曾舉辦《迎接自動控制新時代:2013劇場技術暨管理人培訓計畫》邀請荷蘭鹿特丹劇院營運總監Bert Determann與資深製作技術專家Nathanaël Adriaanse來台分享荷蘭自動控制系統發展。荷蘭每個劇團、舞團都必須進行全國巡迴演出,和台灣「一週巡演一地」的習慣不同之處在於,荷蘭的團隊今天在這城、明天就到了另一城演出,衍生快速拆裝台的需求。另外,基於健康與安全因素,荷蘭自2007年起立法禁止使用傳統繩索與配重的劇場工作方式。從此之後,荷蘭各城市的劇院紛紛進行系統轉換,改為自動控制系統。

 

在台灣,2014年熄燈的新舞臺是最早擁有自動控制系統的劇院。目前除了國家戲劇院,加上近年陸續落成的雲門劇場、臺中國家歌劇院、臺灣戲曲中心和未來即將開幕的高雄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與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全台將有六所使用自動控制系統的場館。

 

劇場自動化時代 更關鍵的跨部門協作

2018年1月兩廳院舉辦〈2018戲劇院舞臺技術專題導覽〉,由國家戲劇院修繕顧問林家文與國家兩廳院演出技術部陳仕愷介紹劇院設備,參與者有機會親臨劇院後台,看看這些嶄新的劇院設備,並了解其運作邏輯。

  

在舞台設備自動化之前,傳統劇場中就有轉換布景的需求,有些木造的舞台機械還廣泛運用在當代劇場;日本舞台設計師妹尾河童的著作《窺看舞台》中也介紹了劇場建築中許多迷人又古老的智慧,例如18 世紀就在日本出現的木造旋轉舞台。在西方的脈絡中,舞台設備自動化的需求來自兩方面:其一,歐洲19世紀定目劇的出現,劇場每晚連續演出同一檔節目,而身兼劇場設計師的導演總在舞台上排戲,劇院面臨白天排一戲、夜晚演出另一戲的使用需求,劇場必須提高翻台效率,於是在功能性的考量之下進化舞台設備;其二,20世紀末音樂劇的觀眾對於豐富的視覺與聲光奇觀效果愈加渴望,加上電腦自動控制的系統被發明,劇場作品開始使用電腦系統豐富畫面。

 

然而,在劇場硬體、技術不斷更新的時代,「劇場」仍然是人的藝術。設計師如何在了解硬體技術後,做出相應的設計?技術師如何轉譯設計師的畫面需求成為程式語言,做出觸動人心的舞台動態與視覺效果?

 

在劇院重新啟用的《走過,許多時間》節目中,編導周書毅與兩廳院演出技術部便經歷無數次會議。而擔任舞台監督的鄧湘庭必須了解編導設計的動態、音樂的長度,與舞台技術主控合力,將動作畫面經由計算為秒數、寫進程式。

 

劇場自動化的時代,劇場工作更仰賴各部門之間互相了解,以及跨部門協調。林家文舉例說,「換景」就是跨部門協調整合的最好例子,除了舞台設計,與其他部門也都相關,需要導演、燈光以及技術等部門的配合。劇場製作前期的跨部門協調,能幫助所有部門看到一齣戲的全貌,促成未來的相互配合。

 

在看過《走過,許多時間》影片後,參訪者有機會進到劇院後台,一窺劇院的新設備。自劇院地面層的卸貨口進入後台,打開了安全閘門,我們踏進位於主舞台正下方的下層平台。

 

 

可升高、降下、傾斜的舞台台面

戲劇院的舞台在整修前就是雙層舞台,舞台面也是由四塊舞台板組成,但原先的每塊舞台版的下層都如一座座獨立的橋,能橫越舞台左右穿越,但平台彼此之間並未相連。整修後,無論上下平台都能相銜接。平台能升高、下降,舞台板更設計成可前後傾斜8度。上下層平台間的四個角落各有一根壓縮管,能將上層平台向下壓縮,從兩平台之間的最大距離4.2米,壓縮到2.5米,平台更能上下一起整組向下沉,沉向地坑最深的地下8.8米。

 

對於在舞台上活動的演出者來說,舞台環境的改變例如升高、傾斜都非常需要身體與心理的適應。《走過,許多時間》中,平台上升的同時,平台上安排了京劇演員轉圈、前後移動的表演,以及芭蕾舞者持續踮著腳長達3分鐘的舞動,表演者在這些橋段都需要足夠的適應時間,這也仰賴進劇場後充足的技術彩排。

 

不可或缺的安全措施

每個舞台平台的側邊都安裝有偵測感應器,在平台移動時,若舞台上有異物觸動感應器,平台會自動停止運行,避免舞台上人員的腳被夾住而受傷、維護安全。自下層平台的進出也必須通過一道安全門。若是安全門開啟,舞台平台便無法操作移動,以避免平台升降時在下層平台有工作人員出入或墜落。

 

兩層舞台,加快卸貨裝台速度

為我們進行後台導覽的陳仕愷提到,一般來說,進劇場的第一天的時間常常僅能花在卸貨上,但戲劇院的兩層舞台能同時卸貨、裝台。第一批進到舞台上的佈景能先在主舞台上組裝,舞台的下層平台可持續進行卸貨。左舞台與後舞台,空間尺寸與主舞台一樣大,也裝設了吊桿,可同時先掛燈及調整,最後再將調整好的燈具整批移至主舞台吊桿。

 

 

62根自動吊桿 + 6組單吊點機

主舞台上方吊桿的自動化是這次劇院設備更新的一大重點。以往的吊桿有部分配有燈光迴路,是燈桿,其餘一些是吊掛佈景用。整修後的62根自動化吊桿可彈性分配用途,因此所有吊桿供燈光與舞台組共用,更需要部門間的協調。

 

這批自動化吊桿最快移動速度為每秒1.8米,最大載重負荷為750公斤,每一桿都能分別定位、定速,抵達定位前還能設定減速,讓景片即使降到地面也能輕巧。更厲害的是,懸吊上燈具與佈景後,吊桿可計算該桿的負荷重量,讓演出團隊後續巡演到其他使用配重懸吊系統的場館時,有個參考的數據。

   

寫進程式的安全保障 + 設計上的精密考量

自動吊桿之所以能受電腦控制自動升降,全憑架設在劇院頂棚上的捲揚機。捲揚機由一個滾筒以及纏繞其上的鋼纜構成,又各自連結一個馬達驅動滾筒。一台捲揚機控制一根吊桿,吊掛吊桿的鋼索繞在滾筒上。

 

每台機械最上方有黃色的轉輪(劇場設計顧問使用RAL標準顏色,會轉動的機械設備都漆成黃色),以及根據SIL3安全法規安裝的兩個煞車。每台機器的控制箱有一紅色電源開關旋鈕,一但旋扭轉開,進行機械維護,這根吊桿就被鎖定、無法操作,以免維護人員受傷。

  

每台捲揚機的鋼纜依循特定的軌道捲在滾筒上,若是在吊桿起降的時候佈景勾到東西,造成鋼纜受力不均、其中一條鋼纜鬆掉,就會啟動系統的鬆繩保護,在鬆繩狀況排除前,吊桿無法繼續同方向的運行,只能退回檢查。

 

陳仕愷提到,吊桿的最快移動速度是每秒1.8米,但若是在表演設計上要以這般快速運行吊桿,必須做好配套措施,例如考慮在快速運行下佈景的晃動會不會勾到前後布景、造成危險。多年前來台灣的歌劇魅影其中一幕要把鐵梯快速升走,而演出團隊在前後兩桿上都懸掛了塑膠材質的布景,限制鐵梯升起時的晃動幅度,也就避免了可能的危險。

 

如同捲揚機設計有兩組煞車,在電腦控制的系統中,雙重甚至更多重的備案特別重要。在演出中,設備的動態已以程式語言寫進電腦,事前的嚴密沙盤推演才能防止意外的發生,或在意外發生時能快速補救。導覽進行間,參與者問到「跳Cue」的可能性——「跳Cue」意指電腦中依序為燈光或燈桿的每個場景依序編碼,但因臨時狀況,跳過幾個場景,例如從第1景跳到第12景——陳仕愷表示,燈光的跳Cue可在一瞬間改變向燈具送出的訊號,但在舞台布景的跳Cue牽涉到空間中物體的位置,跳到12景時必須先知道11景時各燈桿與布景位置,因而又必須回推多個步驟,較難實踐。

 

了解工具、發揮創意

在參訪劇院舞台之下和高空的自動控制設備後,林家文向參與者強調:劇場設備只是工具,在兩廳院30年來設備大幅進展之下,舞台、表演設計的藝術端有怎麼樣的改變和進步才是關鍵。

 

「設計」與「製作」銜接問題的解決,仰賴設計師對舞台這個工具的了解:沙盤推演可能的問題,以及事先規劃的方案。舉例來說,在《走過,許多時間》演出中,旋轉舞台上安排了一組樂手,其中必須銜接、解決的問題便是「如何在旋轉的舞台面上架設收音設備?」。在導覽過程中,也不時有人提問:上下兩層的自動控制舞台面,能在下層藏一組快換團隊為演員快速換裝嗎?或者,能將一組平台整組升起,設計成劇中的兩層樓房子嗎?

 

除了「設計」上的創意,「製作」往往仰賴專業者的經驗累積。林家文鼓勵劇場設計相關科系的學生,以自動控制系統的劇院——例如國家戲劇院——作為設計作業的劇院,在這樣的條件下設計劇場空間,累積對於自動化劇院設備的理解。

 

劇場自動化,劇場產業的整體配套

台灣各大劇院自動化的趨勢除了設計外,更廣泛牽涉技術劇場的專業養成、勞動環境、試演機制、技術整合等等議題,整個產業都會受到牽動。台灣的各大自動化控制的劇院一一落成,然而更常為國內團隊巡演場地的文化中心仍是手動控制的吊桿系統,在一齣製作的巡演中如何自動、手動控制並行;而吊桿、舞台自動控制化後,進劇場前的技術整合工作,也仰賴更多的試演空間。配套的劇場產業鏈還能見到許多缺口,但隨著場館自動化,自動控制系統帶動日益強烈的需求,整體提升與建置,指日可待。

 

 

延伸讀與看:

2016年10月4日,PAR表演藝術雜誌。〈新場館新設備 自動控制系統啟動 翻轉製作思維?!

2016年3月18日,Qbo表演藝術論壇。〈邁向2020,臺灣劇場長怎樣?〉。TATT台灣技術劇場協會【我的劇場2020】論壇,廣藝基金會報導。

國家戲劇院30奏新章開幕演出《走過,許多時間》前導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