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sign & technology in live performance.
2015 拾光—光影講座與大師工作坊 精彩紀實
2015-11-17
2015年OISTAT國際劇場組織主辦「拾光」系列活動,以入門與專業兩個層次介紹燈光的各個向度。10月4日於文化大學推廣教育部大夏館國際會議廳舉行「拾光—光、設計與空間」講座,邀請了來自荷蘭的燈光設計大師漢克范德紀斯(Henk van der Geest),以及國際建築燈光設計師林大為、知名劇場燈光設計高一華與瓦豆We Do Group創意總監江佶洋,分享創作的心路歷程、以及點點滴滴的小故事。在專業的同步口譯下,加深了與會者對於「光」的了解,原來時時刻刻在身邊的光乘載了無數詮釋方式,端看觀者的洞察力與感受力。10月5日至8日舉辦「拾光—燈光設計大師工作坊」,由荷蘭劇場及空間燈光設計師漢克范德紀斯(Henk van der Geest)主導,邀請台灣知名燈光設計師莊知恆和漢克一起帶領工作坊學員以光說故事,從概念分享到實際設計燈光、架設作品,在四天的課程中強調設計過程與呈現作品的方式。
想法激盪—10/4(日) 光、設計與空間 講座
「拾光—光、設計與空間」講座,帶來二場專題演講及一個對談。一開場,漢克在專題演講提到,每當人們詢問他是劇場燈光設計師還是建築燈光設計師,他總回答:設計光是為了「人」。漢克的iLo燈光教育機構不教學生怎麼設計,而是強調以人為本,透過引導帶出每個人獨特的個性。光線設計不僅是和燈具打交道,而是在創作畫面、營造氛圍;人為元素外,自然環境也為人們提供靈感。漢克也強調在光的創作上,色彩也是關鍵;無論你是畫家、建築師或是舞台設計師,在光的創作上能否打動人心取決於對光譜的熟悉與掌握度。
用光如何詮釋文化?文化是一群人共有興趣及思想的集合,林大為一開頭便呼應漢克所說「凡是設計皆是為了『人』而存在」。林大為在燈光領域一待就是二十年,對他來說,「認同」是文化中重要的核心議題。人總在找尋自我,往往在把自己拿掉之後,才能聽見外界的聲音;僅是去除多餘的部分,就花了他三十年。原來,我們早就在光跟文化裡面,只需要耐心傾聽,細心觀看。
光宛如歷史容易被遺忘,特別適合作為說故事的媒材。燈光設計看似數學問題,實則更接近哲學大哉問:探究光要明亮抑或暗淡背後隱含的意義。「要有勇氣讓燈不動,卻要有智慧讓光色動人」,劇場出身,現為瓦豆工作室創意總監的江佶洋,為燈光設計下了如此美麗的註解。而從事劇場燈光設計的高一華,透過近期的作品讓大家了解自己的設計風格,如「周先生與舞者們」的《關於活著這一件事》,利用簡單五顆鎢絲燈泡裝置,回到燈光單純的明暗與角度控制;考量表演者舞動走步,如何精準控制光線、如何傳遞「活著」的概念,實為一大挑戰。《重演》,作品講述花的一生,讓年輕人體悟生命的循環。燈光設計為自清晨、正午到黃昏的光線,形成一個循環。透過光影模擬概念產生意象,人生抽象的議題經過燈光設計者之手,從土壤長出富有詩意的生命之花。
無論是來自荷蘭或是國內的燈光設計大師,不約而同提醒與會者時時思考:光除了讓人們看得更清楚外,亦別輕忽設計師影響力,殷切企盼他人的生活因設計更加美好。
專業進擊—10/5(一)-8(四)燈光設計大師工作坊
10月5日至8日的「拾光—燈光設計大師工作坊」參與學員領域多元,包括燈光設計師、劇團從業人員、室內設計師、建築燈光師、場館燈光技術師、舞台監督、平面設計師、應用藝術領域學生、建築系學生、表演藝術系學生等。學員各自帶來讓自己有所感的素材,作為設計的靈感來源,在講師的帶領下,發展概念、形成故事。
第一階段—靈感啓發&敘事呈現
我們邀請學員攜帶一到兩樣對於個人而言別具意義的素材最為燈光設計的靈感來源,素材包括照片、繪圖手稿、音樂、影片到實體物件,學員分別展示、介紹他們的靈感與想法,漢克也適時提問,推動大家思考手邊素材背後的意涵。大家所攜帶的物品應有盡有,包括一段無人聲的清音樂,講述生與死的主題;也有學員帶來電影「愛琳娜」的面具;亦有學員帶來受到高雄氣爆事件所啟發的圖像創作,紙上不規則散佈五顏六色的顏料,如當時複雜的心情。
第二階段—設計發想
以第一階段的靈感為基礎,學員們以素材的相近性找到夥伴、分成六組,接著各組將手邊的素材轉化成作燈光的概念,進一步思考設計與呈現方式,並向大家分享初階段的設計想法。如遇到問題或需要被稍加提點的地方,漢克總及時向學員們解惑或反問,協助學員們一起克服眼前的巨大挑戰。
第三階段「設計過程」
漢克與莊知恆老師就調光器(Dimmer)的操作方式,以及燈具之間的特色與差異,作了詳細的介紹。包括燈光投射在地面沒有明顯邊界的泛光燈(Flood)、Par燈、可藉由燈座位置與透鏡間距離來調整折射光圈大小的佛式聚光燈(Fresnel),以及可放置切光片(Shutter)、色片(Color filter)或投影效果片(GOBO)的橢圓形反射式聚光燈(Ellipsoidal Reflector Spotlight, 俗稱Leko或ERS)。接著,學員就漢克給予的建議與新的想法,繼續加以修正並彼此討論。在隔天即將實際展現成果前先行預演,有別於前兩天大家輕鬆地討論著想法,學員個個勤於排練,專注的神情也讓現場感受到一股緊張又興奮的氣氛。當部分學員在劇場空間試裝燈具時,其他學員由Henk帶領,談論未來燈光設計的可能性。漢克表示多元領域的學員彼此激盪的機會非常難得,這次也在討論上聽見創新的點子,大力肯定同學的創意。
第四階段—成果展現
各組從第一天簡單的素材,個個發展出3-5分鐘獨一無二的完整作品。例如,A組的兩位學員,元素僅為簡單的鹽巴以及一段音樂。為了呈現出同段音樂在白天與夜晚聽來感受的極端差異,白色的布幕前,學員跟著旋律緩緩移動身體,拾起鹽巴然後讓鹽從指尖緩緩滑落。地面上精心架設了燈具,所有擺動與靜止的影子投射在掛起的布幕上,有如作畫。學員們於講解時補充,整個作品除了台下大家目光所及的可見身體,他們也刻意在布幕上映照若隱若現的圖案。這樣的安排想表達的是,生活中那些重要的東西時常被肉眼忽視,儘管它始終存在。另一組的學員,受到國片愛琳娜的感動,選擇以參與互動的方式呈現作品。台下的觀眾,一個一個從布幕的後方,跟隨自己的速度與喜好走過通道,經過走道時影子便會隨著燈具的位置從渺小逐漸高大。看與被看是劇場最動人的精髓,學員表示想要傳遞人的一生,過程即便充滿波折,最終總會迎來充滿希望的終點。各組學員一一上場,其精彩與獨特之處讓老師們與在場的大家無比驚豔,看得意猶未盡。
短短四天的工作坊中,原先彼此不熟識的學員們組成團隊,深入討論彼此素材,分屬不同領域但同對於燈光設計有興趣的參與者彼此分享、討論、合作創作並完成作品。學員們不但實地演練了從素材到概念到設計作品的過程,更對於燈光作為創作媒材有了更多元的認識,期盼這些知識未來能為這些不同領域的設計者帶來更多元的工作方法與靈感來源。
攝影師:王弼正
部分照片:蔣昕、張堉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