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世界報記者Rosita Boisseau,10月份至臺灣參與臺中國家歌劇院開幕活動。會後,Rosita Boisseau女士撰寫的特別報導於11月7日於Le Monde世界報露出。Rosita Boisseau女士的文章由巴黎台灣文化中心提供中文摘譯如下。

 

 

臺灣的建築潮

特派記者Rosita Boisseau / 2016年11月7日報導

 

 

 

臺灣熱愛文化,也熱愛建築。這個面積有三分之二被高山盤據的彈丸小島,在容納下2千300萬人口的同時,表演場館也正如雨後春筍般冒出。到2018年底,又將有三座藝術表演中心將加入1987年啟用的國家兩廳院的行列。

 

首先是Rem Koolhaas設計的臺北表演藝術中心(1億6千3百萬歐元)。再來是南部高雄的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它綜合4個表演廳,席次共多達6000個,由荷蘭建築師Francine Houben領軍設計,號稱「亞洲最大的藝術中心」。位在臺灣第三大城市臺中,由已經設計過臺灣最大的體育館-高雄國家體育場(55000個座位)的日本建築師伊東豊雄構想的臺中國家歌劇院(1億2千1百萬歐元) ,則已落成開幕。

 

全臺灣的藝術場館建築潮突飛猛進。「在過去30年裡,臺灣蓋了140座以上的文化藝術場館,其中25座可容納1000人以上」,文化部藝術發展司副司長張惠君說。「不過大半的活動都是在藝術專業人員集中的臺北進行。臺中歌劇院是臺北的國家兩廳院開幕30年後第2大的表演場館,表明政府鼓勵藝術新秀,並且樂見中臺灣民眾也有機會接觸到藝術的豐美。」

 

《新的生活藝術》

民眾們在9月30日爭先恐後地參加了臺中歌劇院的正式開幕。它位於臺中最貴的重劃區,「這個地方到十年前為止都還沒有摩天大樓」,伊東豊雄笑著說。這棟昂貴的歌劇院被奉為「新的生活藝術」標誌,計容納三間表演廳(3000座位)、商店、餐館以及特別長的營運時間-早上11點到晚上11點。

 

 

 

「地標」風

臺中歌劇院揹負了一個沉重使命-展開雙臂去召喚吸引那些除了開幕日蜂擁而來這裡自拍,原來並無造訪這類表演場所習慣的民眾。

 

「臺中沒有專業劇場。我們會從教育、專業培訓、節目製作...方面開始。所以即使現在民眾來這裡只是為了拍拍照也沒關係。民眾會因此獲得藝文訊息,搞不好也就買票來看表演了」,臺中歌劇院藝術總監王文儀表示。臺中市長還特別為市民爭取到票價打八折的優惠。同時,原住民舞團「布拉瑞揚舞團」也進駐劇院一年創作。

 

這些巨大藝術場館跟社會政治具有利害攸關意涵。他們契合了世界性的「地標」熱-興建國家象徵與吸引觀光客的堂皇建築。「1973年開幕的雪梨歌劇院開啟了這種概念。這種建設以建築吸引大眾,但不考慮內涵。雪梨拜歌劇院之賜出名後,全世界各地的建築風起雲湧,譬如2003年完工的洛杉磯迪斯尼音樂廳或者Zaha Hadid設計,2010開幕的廣州歌劇院」,德國雜誌Bühnentechnische Rundschau (BTR)主編Karin Winkelsesser敘述。

 

不過令人非常憂心的是這些場館會變成閒置空間。臺灣藝術家大致比較習慣中小型的表演場地和舞臺。有鑑於中國近年在表演廳興建上投入的驚人金額,臺灣需要有自己的定位。「過去十年裡,中國一直試著要證明它不只是經濟大國,也是文化大國。他們不只大興土木,也重金邀請像是《獅子王》這樣的大型音樂劇。臺灣沒辦法在邀請大排場的表演上跟中國較勁。不過我們可以專注於自己的優勢-優質的藝術和表演。臺灣的實力在於它保存了傳統文化的精隨,同時也是個多元外來文化的樞紐」,國際舞台美術家劇場建築師暨劇場技術師組織(OISTAT) 經理魏琬容分析道。

 

 

「怎麼去餵飽大鯨魚的肚子 ?」,雲門舞集的林懷民憂慮道。臺灣上千個有政府補助的表演藝術工作者一般說來都比較習慣小的表演場地或中型舞臺,即便臺灣這類場地很不足。「大型表演場地提供一個給他們試驗和發展野心的機會。這是好事」,一位表演領域界的人士說。

 

國際交流

前提是資金也同時到位。「政府有經費蓋這些表演廳,但是卻沒錢營運。臺中歌劇院會花段時間找到足夠的觀眾。可是政治人物硬是要蓋這些地方。我們不能改變事實,不過可以試著改造環境」,臺北藝術節藝術總監耿一偉嘆道。

 

甚麼策略都可樂觀其成。首先,臺灣人思維開放好奇,跟亞洲、歐洲,尤其是跟法國之間的交流非常多。譬如Philippe Quesne, Matthieu Roy或者Roland Auzet這些導演都與臺灣藝術家有合作關係。「這些都是人際關係的應用,也就是所謂一對一式的努力。臺灣不像其他國家享有正式外交關係。譬如說我們不可能去辦『法國-南韓年』這樣的活動。這是為什麼我們透過邀請藝術家慢慢去建構友善的關係網絡。我想蝴蝶效應應該是可行的」,耿一偉說。

 

原文連結請見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