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ISTAT國際劇場組織受「女人迷」(womany.net)之邀,陸陸續續在女人迷上介紹國際組織的工作秘辛、國際劇場趨勢走向、以及全球藝術文化脈絡,精彩內容不容錯過。現在就上女人迷訂閱OISTAT文章吧! 

原文出處:女人迷

 

空間    成就劇場的獨特魅力

 

相信大家對於走進劇場欣賞一齣表演都不陌生,但不曉得各位有沒有在買票後前往現場赫然發現:這個位置與想像中竟完全不同?各位不妨試著回想最近一次走進劇場的經驗,無論是在空間設置上,或是不同劇場之間的座位或動線安排,背後都有許多耐人尋味的巧思。

 

走進劇場,其實不外乎就是從事「看」與「被看」的行為。表演與場地需要相輔相成的完美配合,我們才有機會得到最佳的觀感經驗,創作者也才能在最好的狀態下發揮實力。經過劇場建築師(Theatre Architect)的巧手之下,我們甚至可以將建築看作劇場中無聲的「演員」,讓硬體也同樣被視為表演的一部分。

 

劇場建築:美學、票房、感官  缺一不可

從建築本身的結構來看,外部造型是人們第一眼就會接觸到的外觀,在這個環節通常有比較多彈性空間給予建築師發揮創意。而在劇場的內部,則可分為公共空間及表演空間兩部分。若再分得更細,第三部分則包括後台工作空間,如演員及團隊的休息室、技術人員(燈控師、音控師)的工作室、器材設備(音響、燈具)的倉庫、道具室與更衣室等。

 

所謂公共空間,指的就是觀眾席。身為一個劇場建築師,除平時兼具藝術家的審美眼光與工程師的力學知識;對於座位安排、走道設計、出入口動線、或是材質選擇等都必須全盤考量。如何為觀眾打造一個最佳場合來欣賞每次的演出,牽涉的層面極為廣泛;也需綜合建築聲學(Architectural Acoustic)進行全方面的評估。

 

說到觀眾席座椅的排列方式,一般可分為歐洲大陸式及美洲式兩種。前者為走道位在觀眾席兩側,雖不便出入,但以賣票的角度來說,給予了最有效率的空間運用。後者則是走道設置在觀眾席中間以及兩側,方便走動。節目形式若以視覺觀賞為主,為了爭取最多具優良視野的座位數,多採用歐洲大陸式排列。而為顧及演出品質,座椅的部分除合乎人體工學及舒適美觀外,通常也同時具有無噪音的特殊功能設計。

除座位之外,舞台的選擇也是另一門學問。以下將為各位介紹劇場中不同的舞台設計,分別有何特色:

 

開放式舞台    聚集群眾目光焦點

古希臘劇場(Greek Theatre),起源於當時希臘神話中對於酒神戴奧尼所斯的禮讚。舞台成放射狀,致使觀眾的眼神都聚焦在舞台中心。坐在接近舞台兩邊的人,甚至可以看到對面的觀眾。

 

鏡框式舞台     打造身歷其境的效果

現在最普遍也十分容易遇到的鏡框式舞台(Proscenium Stage):音樂劇最常使用此類,因觀眾全都面向舞台,能夠透過布景、道具或擺飾感受景深與畫面的故事性。ㄇ字型的設計讓台下的觀眾就像無形的第四面牆(The Fourth Wall),從自己的位子悄悄觀察台上所發生的一切。

 

當劇場使用這種舞台時,雖能夠在前方安置最多座位,但也容易導致劇場後面幾排的觀眾會產生距離舞台太過遙遠的疑慮,讓人較難得到身在表演中的臨場感。由於從經濟的角度它提供了大量的位子也就是票房,在市場的考量下仍漸漸成為主流。

 

黑盒子劇場 打破以往舞台限制

另外越來越常見的黑盒子(Black Box),也有人叫它實驗劇場。顧名思義,整個空間一片漆黑外也打破鏡框式舞台的樣貌,帶有前衛的特質。因應越來越多種類的表演製作,這類空間給予創作者最大的自由去安排想呈現給觀眾的東西。座位不受限制、跟表演者之間的距離也都可以隨意調整。

 

細節巧思環繞劇場空間    打開感官親身體驗

隨著民眾對於藝文活動的日漸需求增長,進到表演空間欣賞一齣戲或音樂演出從北到南可說是越來越稀鬆平常。有別於走進電影院或在電視上從平面擷取畫面,劇場給你不用戴眼鏡就有的 3D 體驗。下次走進劇場空間,不妨在表演開始前,睜大你的雙眼觀察一下周遭的環境,細細品味劇場建築師巧手之下暗藏的種種玄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