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於台灣光華雜誌。中文原文連結英文版日文版
 
2017 / 7月
文|鄧慧純  圖|OISTAT  翻譯|Jonathan Barnard
 
位在台北市中山區台北創新中心(中山足球場舊址西側)的OISTAT總部,鄰近花博公園圓山廣場,周邊遊客絡繹不絕,不時有好奇的遊客敲門詢問:「你們是做什麼的?」
 
 
 
一定要吸口氣才能舌頭不打結地將OISTAT全稱「國際舞台美術家劇場建築師暨劇場技術師組織」(中文簡稱「國際劇場組織」)這20個字念完。
 
標個句讀,OISTAT包含了「舞台美術」、「劇場建築」和「劇場技術」三大關鍵字,簡言之,OISTAT是促成國際劇場人員交流的平台。為了擴大國際交流,台灣劇場工作者在九○年代極力奔走,參與OISTAT活動,成為少數以「台灣」名義入會,且目前總部設在台灣的非政府國際組織。
 
以「台灣」名義加入
 
創始於1968年的OISTAT,是冷戰期間,東、西歐劇場人跨越鐵幕分享經驗、學習新知的交流平台。不僅於此,研讀OISTAT創辦初期的歷史,西歐的劇場界人士常藉著交流名義暗中支助東歐藝術家;創辦OISTAT的藝術家們也是捷克歷史上「布拉格之春」政治運動(日後將東歐推向民主化)的重要成員,爰此OISTAT早期幹部常因政治因素入獄,人員變動極大。「但從中可見藝術家作為一個行動者,參與社會、改變社會的精神,始終深植在組織的基因裡。」OISTAT執行長魏琬容說。
 
以國際交流互動為宗旨,OISTAT原初設計即規劃讓總部走向世界各地,藉以深入當地文化,這也是OISTAT與其他國際組織最不同之處。因此,OISTAT總部從創辦初期落腳在捷克布拉格,直至1990年代,柏林圍牆倒下、啟動東歐國家一連串的民主化後,總部轉至荷蘭阿姆斯特丹。
 
台灣的劇場工作者自1994年開始參與OISTAT的活動,1997年在資深劇場前輩的努力下,才以「台灣」為名正式加入OISTAT。2006年,在文建會(文化部前身)的支持下,OISTAT秘書處移設來台,2011年秘書處升格為OISTAT總部。
 
總部在台灣
 
台灣是OISTAT第一個設在歐洲以外的總部,魏琬容說:「這意味著OISTAT真正跨出歐洲,從那一天起,OISTAT才可真正宣告是國際組織。」總部遷到亞洲台灣,從地理位置來說,東、西方的劇場藝術有更多接觸的機會;而台灣與亞洲各國有相似的歷史經驗,更易於了解認識,促成連結,打開更多交流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也因為台灣特殊的國際處境,使總部能更全面地考量每個國家各自的國際情勢。總部曾遇過OISTAT支助的藝術活動,但主辦國卻謝絕特定國家參與的情況。當魏琬容知道消息時,她第一時間決定讓OISTAT退出該活動,「今天若有國際活動,需要OISTAT參與,主辦單位便不可排除任何一名會員國參加。OISTAT作為一個國際組織,絕對不可開此先例。如果哪天我們在埃及辦活動,若埃及拒絕以色列人參與時,該怎麼辦呢?」魏琬容舉例說。
 
當初OISTAT總部遷到台灣時,歐洲創辦成員們曾有些許擔心,但幾年來累積的成果,魏琬容說:「台灣的能量和表現,讓他們有重新眼睛一亮的感覺。」2015年OISTAT國際劇場組織與文化部簽署合作協議,讓總部再續留台灣至2020年。
 
翻轉思維,導入新觀念
 
魏琬容積極運用OISTAT總部在台灣的優勢,引入新觀念,為劇場界開啟更多的可能。2015年她邀請荷蘭燈光大師Henk van der Geest來台,舉辦「拾光──光影講座與大師工作坊」;2016年來自英國,世界劇場設計展金獎得主Sophie Jump分享「跳出劇場玩設計──表演設計講座暨工作坊」。
 
2017年,榮獲2015年「布拉格劇場設展金獎」的愛沙尼亞NO99劇團也應邀來台分享演出《Unified Estonia Assembly》的歷程。這部作品發表在2014年愛沙尼亞選舉期間,是一場為期44天的行為藝術。當時正逢愛沙尼亞4年一度的大選,各政黨候選人莫不極力搶佔媒體版面。此時,NO99劇團也高調宣布將成立「愛沙尼亞統一黨」,同場推出競選廣告、競選文宣和超大型的競選造勢晚會,透過精準策劃和完美演出,風靡了當地選民,逼真程度連執政黨都要查他們是否有不法捐贈。最終的選舉大會,由選民投票選出黨代表,當選主席的 Tiit Ojasoo(該劇導演)站上舞台發表宣言時,他只說了一句:「現在,你們自由了。」
 
這部作品反省當代民主政治的光怪陸離,反諷政治中的「操弄」。魏琬容轉述了她與導演 Tiit Ojasoo的一段對話。座談會上魏琬容發問:「這件作品改變了什麼?」而對方給了讓她至今仍難忘的回答:「因為這個作品,我們成功的把愛沙尼亞民粹興起的時間推延了4年。」
 
這場講座,也讓原本也擅長用小劇場方式表達訴求的台灣劇場界、社運界和政治界開始關注表演藝術,發現原來政治議題可以這樣玩,翻轉了原來的觀念和方法。
 
青年團隊  創意加乘
 
從2013年開始,OISTAT總部每年招募2位實習生,參與總部日常行政的運作,另外還有「三洲三校2015~2025核心策略發展計畫」(Core Strategy),以專案的形式讓新世代參與,為OISTAT未來十年提出發展規劃。魏琬容希望台灣的年輕人不用出國就可參與國際交流、了解國際總部如何運作。
 
在只有4名正職人員的OISTAT總部,平均年齡30歲,但她們善用年輕的優勢,為年近50歲的組織注入活力。2011年OISTAT祕書處更名為總部,也是將組織運作從劇場藝術家交棒給專業藝術管理者的時期。
 
同時擁有政治外交與藝術背景的魏琬容,善用跨領域語言的強項,協助OISTAT進行更有效率的溝通與運作。
 
OISTAT副理蔣昕,分享她「時時將『資源效益最大化』放在心上」。比如今年為了世界劇場設計展而招募的青年種子計畫,除了讓更多年輕朋友參與國際盛會,更看重他們背後的人際網絡有加乘的宣傳效益和給未來想投入劇場界的同學見習的機會。「年輕世代思考效益的方式已經不是累加,而是用相乘的概念了。」魏琬容解釋。
 
而台灣年輕人在劇場界也同樣表現亮眼, 2011年第一屆「劇場創新發明獎」就是由當時就讀台北藝術大學的胡皓恩,以改良的「折疊式布幕撐平桁架」贏得首獎。他設計讓撐起舞台布景的T型衍架易於拆卸、搬運,是讓劇場人一眼就驚豔的好創意。2013年於英國卡地夫舉辦的「世界劇場設計展」中,新銳導演周東彥以《空的記憶》獲「最佳互動與新媒體設計」大獎,更藉此開啟他與丹麥埃爾西諾文化庭院的合作。2017年「劇場建築國際競賽」也是由台灣簡哲弘設計的《野台Ye-Tai》奪得首獎。
 
魏琬容再三強調,是台灣的作品夠好、夠棒,在國際舞台取得能見度,再藉由OISTAT連結國際,讓更多機會找上門。
 
四大專案,一次滿足
 
2017年,OISTAT的四大專案:「世界劇場設計展」(World Stage Design,WSD)、「國際劇場藝術節」(Scenofest)、「國際劇場建築競賽」(Theatre Architecture Competition,TAC)、「劇場創新發明獎」(Technical Invention Prize ,TIP)在台灣舉辦,將一次滿足劇場人的需求,刺激每個隱隱竄動的創意因子。
 
「世界劇場設計展」可說是戲劇設計界的奧斯卡。今年有來自世界各地178件設計作品展覽,可一覽各國不同的劇場設計取徑。「國際劇場藝術節」的名稱「Scenofest」是結合Scenography(舞台美學)和Festival(慶典)二字而來,今年有自俄羅斯、德國、泰國、匈牙利、加拿大、埃及、巴西等國家, 40檔的劇場節目,可一飽眼福。
 
而「國際劇場建築競賽」是以劇場建築師為主體,藉由競圖討論啟發「劇場建築的可能性」。2017年以「劇場作為公共空間的可能性」為題,設計任務是以新竹民眾活動中心設計成劇場村落。從23個國家的102件作品中,選出了25件作品,將在世界劇場設計展期間展出。「劇場創新發明獎」則獎勵劇場技術師把私藏的秘訣分享出來,促進不同國家的劇場技術交流,展出的每個點子都是讓人想破頭卻轉個彎就解決的創意。
 
7月1日至9日,可別錯過在台北藝術大學這場精采的世界劇場盛宴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