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llbeing in Academia線上講座側記(二):實行創傷知情教育

 

撰文|陳韋屏

 

2020年全球表演藝術產業受到COVID-19嚴重衝擊,而教育界也不例外,當教師與學生都必須隔離在家遠端上課,如何維護身心健康便成了教師們的關注焦點。OISTAT教育委員會於2020年7月21、23日舉辦了兩場關於維護師生身心健康的線上講座,邀請長年投身創傷知情教育(Trauma Informed Pedagogy)研究的Andrea Heilman(美國),向教育工作者介紹如何在課堂中運用創傷知情策略,陪伴學生走過這段充滿挑戰的日子。

 

 
 
本文為講座側記第二篇,向大家介紹創傷知情概念,以及如何實際運用創傷知情策略於校園以及課堂之中。
 
 
何謂創傷知情(Trauma Informed)
 
創傷知情的核心在於「了解創傷如何影響一個人的行為,並且運用這樣的理解,避免二度創傷發生、進一步幫助當事人增加復原力。」
 
首先,了解創傷可能造成的影響:身為教育工作者,必須以不同角度來看待「學生的行為」以及「學生本身」,切記不要先入為主地藉由行為來評價一個人,而應該要抱持好奇心,思考行為背後可能代表的含意。 
 
接著,辨認二度創傷的觸發因子氣味、景象、言語用字──任何事物都可能是二度創傷的觸發因子。身處劇場科系,有極高機率在教學內容中觸碰敏感議題,此時教師更應隨時注意學生反應,觀察什麼樣的情境可能導致二度創傷發生,並透過適度溝通,協助學生了解自我身心狀況。
 
最後,透過教學設計,幫助學生融入課堂、藉此達成學習目標,最終增加復原力:若能在創傷發生後立即給予支持與協助,可以使經歷創傷的人更快速回到社會連結狀態;而創傷知情教育的目標之一,便是打造能夠快速協助學生回復社會連結狀態的學習環境。
 
 
實行創傷知情教育前,你應該知道的事
 
在了解如何實行創傷知情教育之前,Andrea特別提醒教師以下注意事項:
  • 實行創傷知情教育後,學生仍有可能經歷二度創傷
     
  • 創傷知情並非創傷治療(Trauma Specific):治療創傷症狀為治療師的工作;教師所能提供的,是了解校園中有哪些求助管道、爭取更良好的相關資源,並且藉由「身教」來讓學生了解如何照護自我身心健康。
     
  • 照顧好自我身心健康,才有能力照顧他人:時時覺察自我身心狀態、設定好能夠提供學生協助的界線,才能夠在學生真正需要自己時提供正確的協助。
     
  • 創傷知情不代表應該避免所有可能引發二度創傷的事物:教師不應因此降低課堂評分標準、避免談論敏感話題,或是改變教學內容──需要改變的,是教學、以及如何談論這些話題的方式。
如何在校園中施行創傷知情策略?
 
創傷知情的概念雖不複雜,但如何在校園與課堂中實踐又是另一門學問。回顧側記(一)提到的,「安全感受」是影響一個人處在何種狀態的重要關鍵;要打造「令人感到安全」的學習環境,可以從以下幾個層面出發:
 
  • 打造良好的溝通模式:
如同前面所述,由於每個人的容納之窗大小不一,教師應避免使用負面情緒,盡量以正面、冷靜的語調和表情來與學生溝通;當發現學生掉出容納之窗以外,教師亦須冷靜處理,避免假設自己知道學生所經歷的故事,才有機會進一步有效溝通。
 
  • 打造「感受到被重視」的學習社群、建立與學生之間的連結(Peer-to-faculty relationships)
務必讓學生感受到被重視,作法包括盡可能直呼學生的名字、讓學生能容易地給予課堂回饋、並且盡量客製化和學生的互動與反應,藉此讓學生了解自我的想法與情緒是受到重視、且無關對錯的。
 
  • 建立課堂規律與架構,同時保有彈性
Andrea建議教師建立課堂規律,讓學生對課程中會發生的事情保有預期。例如:在學期初提供課程大綱,每周上課前告知學生課前閱讀資料會花費的時間、事先公布專題報告順序等等。若有機會,教師也可以在課堂上適度引入身體覺察訓練,讓學生習慣在課堂中也能有放鬆、觀察自我身心狀態的機會。 
 
建立課堂架構的同時也需要保有彈性,當學生面臨不可抗力的突發狀況,才能有效緩衝學生壓力。例如Andrea會在每堂課開始,安排五分鐘的自我創作時間,若學生網路出現狀況,也不需要擔心沒有跟上後面的課程進度;另外Andrea每學期會提供五天讓學生遲交作業的機會(late days),這五天可以自由運用在不同專題作業上,相對的,若是選擇遲交,該作業可以得到的最高分數也會降低。
 
  • 正常化(Normalize)
如側記(一)提到,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經歷創傷,而創傷反應都是正常的生理現象。因此,試著讓學生、甚至其他教職員工理解,擁有不同情緒反應、身處不同生理狀態都是「正常的」,不用因為處在戰或逃、凍結與關閉而感到羞愧,如此一來,學生與職員才能在有需要時放心求助。
 
  • 了解你的學生
了解學生來自的家庭與文化背景、以及可能因此對學生造成的影響;當學生在課堂上感到安全,並建立與老師和同儕間的連結,將較為容易向老師透露自我創傷經驗,老師也能因此憑藉對學生的了解採取不同協助。
 
  • 將創傷知情導入校園教職員訓練中
被非所有教師都有機會接觸創傷知情。若行有餘力,教師們可以在教職員工訓練中推動創傷知情的相關培訓。
 
Andrea亦提醒大家,由於外在世界變化迅速,每屆新生的狀況都會非常不同,因此,就算教師有一套習慣的教學模式,也應該隨時根據學生狀況來改變教學方法。另外,若教師原先就已採取創傷知情教育中的幾項做法,也建議有意識地將這些做法視為創傷知情教育策略,以便教師們能夠在未來優先執行,並且保持課程設計的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