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llbeing in Academia線上講座側記(三):一同提升復原力

 

撰文|陳韋屏
 
「你無法提供別人你所沒有的東西──首先,你必須維護好自己的身心建康,才有能力照護他人。」──Andrea Heilman
 
2020年全球表演藝術產業受到COVID-19嚴重衝擊,而教育界也不例外,當教師與學生都必須隔離在家遠端上課,如何維護身心健康便成了教師們的關注焦點。OISTAT教育委員會於2020年7月21、23日舉辦了兩場關於維護師生身心健康的線上講座,邀請長年投身創傷知情教育(Trauma Informed Pedagogy)研究的Andrea Heilman(美國),向教育工作者介紹如何在課堂中運用創傷知情策略,陪伴學生走過這段充滿挑戰的日子。
 
 
創傷知情教育的前提,是教師們處在良好的身心狀態,而這可以從提升復原力著手。復原力為遭逢逆境之後,讓自己重新振作的能力,復原力的大小並非天生注定,無論處在任何年齡,皆可以透過訓練來培養。本文為講座側記第三篇,向大家介紹如何鍛鍊自己的復原力,幫助經歷創傷的人更快恢復。

 

 

如何提升復原力?
 
欲提升復原力,可以從以下七點出發:
 
1. 均衡飲食、規律睡眠、適度運動
從最基本的生理健康下手,鍛鍊自律神經,使自己比較容易處在社會連結狀態。
 
2. 自我肯定(Self-Esteem)
從日常生活的小地方開始,內化「肯定自我」的想法。例如:喝水的時候想著「我在做對身體有益的事情。」
 
3. 減壓練習,釋放你的負面情緒
Andrea提到,即便經歷相同事件,每個人都會因為對於事件的認知不同而有不同反應。在未受訓練的前提下,人們往往會對自己的想法有著負面評價,有時這些負面想法會突如其來地出現在腦海中,像是:「喔,我剛剛是不是說錯話了。」或者「天啊,我不該做出這樣的反應。」
 
這些瞬間在腦海裡閃過的念頭稱為「侵入性思維(Intrusive thought)」。有時候侵入性思維會久久揮之不去,進而形成壓力來源,此時我們可以試著將想法記錄下來,擱置一會後,辨認自己在想法產生當下的情緒,接著不帶評價地釋放這些想法與情緒。
 
釋放負面情緒的減壓訓練有非常多種,亦可以透過冥想或身體掃描練習(Body Scan)加強。透過訓練,可以強化大腦釋放於不當時間出現的侵入性思維,同時也能更加了解自己的思考模式,幫助自我覺察在何種情境之下,需要花費更多時間來撫平情緒。
 
4. 自我覺察,學會按下暫停鍵
若非處在社會連結狀態,將很難看到事情的全貌,因此無法選擇最好的解決辦法;若處在不好的情緒狀態,試著按下自己的暫停鍵,不要在感到挫折或生氣時回應他人,待冷靜後可能會發現事情有更好的解決方式。
 
5. 擁抱成長型心態,才能看見可能性
面對新事物,你會樂於挑戰,或是認為自己傾向失敗呢?擁有「成長型心態(growth mindset)」的人相信能力可以經由後天訓練提升,因此樂於面對新事物,試圖從失敗中學習、也較能從不同角度看待問題、接受他人的批評指教;反之,擁有「固定型心態(fixed mindset)」的人則認為能力是與生俱來的,因此在面對困難與挑戰時傾向放棄。
 
不論是老師或學生,擁抱成長型心態都很重要。老師可以鼓勵學生「只是尚未達到目標,但是可以藉由練習來進步」,協助學生以成長型心態面對新事物;另外,藉由設立合理的階段性學習目標,也較能循序漸進,不會因為挫敗感而放棄。
 
6. 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每個人都有缺點,學著了解自己、接受自己也有不完美,在需要協助時向外求助,才不會讓自己被壓力擊倒。
 
7. 建立自己的支持體系
不論是家人或朋友,想辦法建立屬於自己的社群支持體系,當精神上需要支持、或生活上需要協助時,能夠向這些人求救。
 
 
最後別忘了,我們都背負著創傷
 
「身為劇場人,我們通常具有高度同理心,我們熱愛述說故事,藉此創造與他人的連結,但也因為如此,我們更有可能讓自己、或是想要幫助的人受傷。」
 
在實踐創傷知情教育的同時,請切記你不是治療師,而是名教育工作者,協助學生度過創傷時,自己也可能在教育現場感到挫敗,這時請別忘了,按下暫停鍵,後退一步並且深呼吸,讓作為劇場工作者的創意浮現,你會發現事情並非只有唯一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