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ISTAT國際劇場組織受「女人迷」(womany.net)之邀,陸陸續續在女人迷上介紹國際組織的工作秘辛、國際劇場趨勢走向、以及全球藝術文化脈絡,精彩內容不容錯過。現在就上女人迷訂閱OISTAT文章吧!

原文出處:女人迷 

 
抱走東尼獎 11 項大獎!音樂劇《漢彌頓 Hamilton》:革命與嘻哈,永遠不死
 
放眼2016最熱門的音樂劇,莫過於《漢彌頓》(Hamilton),該劇以嘻哈(Hip Hop)詮釋美國開國元勳亞歷山大漢彌頓(Alexander Hamilton)的一生,2015年甫開幕,立刻席捲各大劇評,觀眾捧著大把鈔票也一票難求。
 
 
《漢彌頓》先抱走2016葛萊美獎最佳音樂劇專輯大獎,又橫掃2016年東尼獎,入圍16項,一舉奪下11項大獎,包括最佳音樂劇、最佳音樂劇劇本 、最佳音樂劇導演、最佳原創音樂,最佳編曲、最佳編舞、最佳音樂劇男主角&男配角、最佳音樂劇女配角、最佳燈光設計、最佳服裝設計。究竟《漢彌頓》魅力何在?
 
先說結論,筆者認為《漢彌頓》扣動人心之處,在於劇本、音樂與作詞者 Lin-Manuel Miranda 成功捕捉嘻哈與革命精神的相似之處,喚醒埋藏人們心中的熱血魂。漢彌頓出身低微,受到鄉親資助,到紐約闖出一番事業,成為美國開國元勳,在全球貧富差距急速擴大的今天,漢彌頓的生平更映照現代社會的不公不義。
 
《漢彌頓》,有三點特殊之處,值得一書:
 
第一個層次:用嘻哈唱開國元勳的故事,生動捕捉嘻哈&革命精神
第二個層次:恢復嘻哈面目,讓被主流剝削的嘻哈藝術重現本真顏色
第三個層次:劇院外即興演出的 Ham4ham,把嘻哈還給街頭
 
 
 
一條高速公路,催生風靡全球嘻哈文化
 
一提起嘻哈,很多人腦海浮現的是粗金項鍊、性感裸女、寬大T恤,嘻哈怎麼會和正經嚴肅的美國開國元勳漢彌頓連在一起?這要先從嘻哈的起源談起。一如所有席捲世界的狂潮,嘻哈音樂的起源眾說紛紜,但嘻哈其實跟一條高速公路有關。
 
由 Robert Moses 設計的南布朗克斯高速公路1973年啟用,它是第一條建造於人口密集都會區之上的高速公路,被譽為工程奇蹟,這條高速公路大大提升了運輸效率,但是對於原本居住於南布朗克斯的居民們,卻是惡夢的開始。
 
高速公路把該社區一切兩半,地價一落千丈,街上的店鋪因為車輛改走高速公路不停留而紛紛倒閉,加速了該區的衰敗與貧窮化,高額的房貸與生活壓力,讓處於經濟弱勢的居民苦不堪言。很快地,有人發現與其苦撐咬牙繳著不合理的高額貸款,一把火燒了房子申請保險補助還比較划算。於是東一把火,西一把火,切斷了很多人家的水電。
 
 
想像酷熱的夏天,公寓裡懊熱無比,年輕人乾脆聚集在外頭,一夥人即興放音樂、唱歌,總比待在沒水沒電的屋子裡好,來自牙買加的移民把雷鬼音樂技巧帶進來,加上放克、靈魂樂,當音響沒電卡住,會唱會說的人跳出來領節奏(B-boxing),慢慢地一種新型態的文化—嘻哈—誕生了。

嘻哈精神「敢現真我」
 
嘻哈的精神不是膚淺的「為反對而反對」 ,嘻哈的四大元素:饒舌、DJ、街舞和塗鴉,核心在於「敢現真我」(self-expression),嘻哈來自街頭,毋須昂貴樂器,身體和聲音就是最佳發聲工具,無論何時何地,用B-BOX或街舞,宣洩生活無所不在、令人窒息的壓迫。
 
漢彌頓的一生超級嘻哈
 
美國開國元老漢彌頓是出身西印度群島的一名私生子,因為島上學校由不承認私生子的教會主持,漢彌頓被拒於學校門外。漢彌頓很有可能終生文盲庸碌一生。但是漢彌頓天資聰穎,才華頗高,一邊打工一邊自學,17歲時,全島的人都知道漢彌頓的聰明才智,大夥捐錢送他去紐約King's College (現在的哥倫比亞大學)就讀,以現代社會來比喻,就像一個沒唸過小學的7-11店員,整個縣的人集資讓他去念哈佛大學。 
 
 
 
漢彌頓投入軍中,而後結識華盛頓。他靠著一身才華和一支筆,成為起草美國憲法的代表之一,更成為美國首任財政部長。1804年,漢彌頓和副總統參選人 Burr 決鬥,身受槍傷不治。
 
一個可能終生文盲的私生子,成為美國開國元勳,最終死於槍傷,漢彌頓的一生,只怕比眾多混黑幫的嘻哈歌手都精彩,他的一生活脫脫就是底層人民掙脫命運的活教材。
 
嘻哈和憲法,展示書寫的力量
 
誕生於街頭的嘻哈是反壓迫的發聲工具。不難理解,為何誕生於1970年代的「嘻哈」,竟然可以無違和地唱開國元勳的故事。無論是拋頭顱灑熱血的建國革命,或是街頭 b-boxing 反對拆遷,都是一人呼,眾人諾,以自己的方式,喊出自己的聲音。有什麼比革命更嘻哈?
 
然而,90年代,大眾媒體「發現」了嘻哈此一次文化,媒體擷取了最膚淺的符號:暴力、黑幫、裸體與性,讓嘻哈風靡全球,也讓嘻哈變得扁平,喪失原初精神。(註:筆者於2008-2011年居紐約時,聽聞許許多多前輩大搖頭「嘻哈已死,永遠不再」)
 
漢彌頓文采動人擲地有聲,用一支羽毛筆寫下釋憲篇章,奠定開國基礎。整整兩百年後,一條高速高路催生了嘻哈。在影像當道的年代,Lin-Manuel Miranda展示書寫的力量,以嘻哈捕捉革命精神,催生全球「漢彌頓」風潮,遙遙和 Alexander Hamilton 的一生唱和致敬。
 
 
 
嘻哈與憲草,證明書寫的力量大於槍砲
 
Lin-Manuel Miranda 和漢彌頓,一個透過嘻哈,一個透過釋憲文件,讓世人知道,書寫的力量不輸槍砲,文字書寫,可以改變世界。甚至我們可以反過來說,不僅僅是嘻哈讓人們認識漢彌頓,是漢彌頓所代表的革命精神,讓人們重新認識被主流切割剝削的嘻哈,那個生猛有力,直指人心的力量,來自語言與書寫的藝術力量。
 
只要聽過 Lin-Manuel Miranda 表演,很難不被他的魅力吸引。2009年他曾在白宮演出,歐巴馬夫婦也為之傾倒,預言了6年後《漢彌頓》的大成功。
 

2009年5月12日 Lin-Manuel Miranda 在白宮詩歌音樂晚宴中的演出
 

Ham4Ham把嘻哈還給街頭

才高八斗的 Lin-Manuel Miranda 不只把嘻哈結合音樂劇,更推出 Ham4ham,讓嘻哈重現在百老匯街頭。每天下午劇院外擠滿了等著抽樂透的觀眾(註:紐約百老匯行之有年的「樂透」制度,保留第一排高價座位,每個人都有機會以極低票價抽中票劵)。其他劇院的樂透,都是行禮如儀的排隊抽籤。Lin-Manuel Miranda 偏偏不甘於此,他率領一眾演員,現場即興演出,嘻笑怒罵,唱盡分秒現實人生,人們爭相走告,逝去多年的嘻哈街頭形式又回來了!

排隊的戲迷、路過的觀眾隨時可以加入 Ham4ham,和演員們一起大亂鬥。很多時候,下午場劇院的 Ham4ham 比正式舞台上的演出精彩,充滿真實璀璨的火花。(註:後因 Ham4ham 太熱門,嚴重阻礙交通,不得不停止街頭演出,Ham4ham 改為數位播出)
 

2016年1月3日的 Ham4ham,由《漢彌頓》的女演員們領軍,讀者可感受那撲面而來的現場音樂熱力
 

革命精神永遠不老,劇場魂熱血不滅

《漢彌頓》歌詞有一句「這個國會沒有辦法代表我們的心聲,我的狗都表達得比較好」,聞者無不搖頭苦笑,權貴高層只知利益,不管人們死活,政府腐敗、官逼民反,聽起來是否感到熟悉?

兩百年前美國開國元勳的故事,透過嘻哈加上音樂劇,準確的契合現代觀眾的心跳。渴望獨立,渴望聲音被聽到,為了夢想,隨時準備好放手一搏,這樣的精神時時在人們心中湧動,不分國籍,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嘻哈,就有革命。

革命精神永遠不老,劇場魂熱血不滅,《漢彌頓》就是最好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