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談時間|2020/08/25

訪談地點|CIT台北創新中心-會議室

受訪者|余庭語(2019年OISTAT總部實習生)

訪問者|邱宇暄

陪同|陳韋屏、王萱芝

撰文|邱宇暄

 

「我一直在思考一件事情:好像舞蹈的門檻對一般人來講太高了,很多人說看不懂舞蹈,就不會想來買票。」

 

她是余庭語,2019年OISTAT總部實習生之一,目前就讀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行政與管理研究所,同時任職許程崴製作舞團的專職行政。

 

從小憧憬舞蹈的她,正在撰寫的論文即分別從創作者、觀眾的角度,及舞蹈發展脈絡去探討,試圖找出表演藝術有效的傳達方式,「我希望研究出來的結果對台灣的舞團有參考價值,能夠更達到演出跟觀眾的連結,也讓觀眾不要那麼害怕看舞蹈演出。」

 

2019 OISTAT 總部實習生余庭語。(圖|余庭語提供) 

 

 

從芭蕾伶娜到舞團行政——專長與特質的結合

 

與表演藝術的不解之緣,起於對澎澎裙(Tutu)一見鍾情的少女心。庭語一路從幼稚園跳到國中考進舞蹈班,經歷過課業與舞蹈比賽雙重壓力的日子;高中因而興起轉換跑道的念頭,改讀普通班。直到她升大學時,決心再度正視對跳舞的熱忱:「就有點像女生永遠都是短髮變長髮、長髮換短髮,才發現自己最喜歡的是什麼。」考上臺北市立大學舞蹈學系後,在校內常有大大小小的演出製作機會,庭語身為全班唯一從普通高中考進的學生,而被大家推選為製作人,當時沒有劇場經驗的她只得從零開始、邊做邊學,不時請教學長姊們的經驗。一次、兩次、三次之後,卻意外發覺行政工作與自己善於統籌、有條理的個性不謀而合,自此也嘗試包含舞蹈、戲劇、音樂劇等各類型的演出製作,「我想要而且也願意多走一些路。」或許正是這般積極探索、樂於學習的精神,為庭語日後開闢出更多元的道路。
 

   

左:高中一年級的庭語雖改念普通班,仍持續在課餘時間學舞。(圖|余庭語提供)
右:大學考進舞蹈系後,庭語曾一度對自己是否能成為職業舞者感到徬徨;後來挖掘出在行政方面的專長及興趣,從而找到留在舞蹈系的目標,也持續跳著喜愛的舞蹈。(圖|余庭語提供)
 

大二時因緣際會結識許程崴製作舞團,在升大三前的暑假,她以行政助理身分隨同前往愛丁堡藝穗節,獲得於國際藝文展演工作的難得機會;同時間,學校課業、排練、班級畢業製作也持續進行。隨著累積愈來愈多校外實務經驗,庭語更加體會自己在藝術行政相關技能與觀念的不足,促使她畢業後至北藝大藝管所進修。而在愛丁堡巡演的過程中,她也經由舞團的前輩分享而得知OISTAT國際劇場組織,並進一步申請到總部一年一度的暑期實習計畫,開啟藝術行政路上的另一扇大門。

 

OISTAT 總部實習計畫——拓展眼界與自我磨合

 

對庭語而言,總部的實習計畫恰巧和北藝大課程形成一種互補關係:她一方面從學校汲取有關行政管理的理論和知識,另一方面,也將在總部營運處理的事務,和所學相互對照,激盪自己去思考如何做出更符合實際狀況或更理想的決策。「這讓我能從更多面向去了解藝術行政,它真的是一個很活的東西。」好比在行銷方面,校內課程所預設的條件通常比現實情況來得理想許多,但實際執行總有更多預算限制,必須因時制宜想出對策,這時就成了磨練自己的機會。 

 

磨合並適應不同的工作環境,亦是OISTAT實習讓庭語印象深刻的一項收穫:以往在排練場工作都是席地而坐,椅子當桌子用,旁邊還有舞者跳來跳去;進到辦公室裡,每個人要在固定位置坐下來辦公一整天,對於習慣自由活動的她來說是前所未有的挑戰。然而另一方面,總部所在地CIT台北創新中心的環境,與OISTAT團隊之間如朋友般開放且自在的相處模式,卻讓她感到熟悉,「我覺得是一種舒服的對等,就很像在跳舞一樣,所以這個氛圍是讓我很喜歡的。」

 

 

 前排由左至右:OISTAT總部2019年實習生余庭語、蔡忠駿、洪嘉蓮;
 後排由左至右:OISTAT總部成員:陳韋屏、游偲昀、魏琬容。

 

在OISTAT遇見的兩位實習夥伴,也為庭語的實習生活增添不少新的火花:蔡忠駿和洪嘉蓮都具備廣告學系背景,而行銷企劃恰巧是庭語在藝術行政面臨的一大課題。和他們共事,讓庭語見識到有別於舞蹈系的思考方式;除此之外,她亦常和接受過戲劇訓練的忠駿互相分享對表演藝術的想法,聊舞蹈和戲劇的不同。當初「會來OISTAT其實是想增加自己在這個領域的寬度。」而庭語的確藉由實習踏出舒適圈,和不同領域的人交流並拓展了眼界。

 


2020 年許程崴製作舞團《桑步》。(攝影|陳立緯)

 融會貫通,成為藝術與人們之間的溝通橋梁

 


從舞者、藝術管理研究生、國際藝文組織實習生到舞團行政,庭語培養出能在創作者、行政人員和觀眾等不同立場間換位思考並居中協調的能力。她仍然是那個會為了舞蹈怦然心動的女孩,只不過,比起自己站在舞台上,現在的她更希望發揮所長,以幕後之手撐起舞團;更期盼以學術研究與實務並進的方式

,找出更合適的語言——無論是文字或肢體的——降低舞蹈在大眾心中的門檻。聽著庭語分享對於推廣所愛的不遺餘力,讓人也不由得為之一振,期待她的研究成果能成功連結更多喜愛表演藝術的觀眾。

 


 

 

 

經驗和時間的淬鍊——藝術行政必經之路

訪談的最後,請庭語從自身經驗中汲取幾段話,給同樣對藝術行政有興趣的年輕學子們參考,她謙虛地說自己也算是年輕世代,仍然在每一次嘗試、每一次錯誤中持續學習。「對我而言,在藝術行政這條道路上,經驗和時間的累積非常重要。」庭語認為做藝術行政有很大一部分其實是在面對人,而如何與不同個性的對象溝通應對,是非常仰賴經驗累積的一件事。尤其「藝術行政必須要是感性與理性的兼具。」在和藝術家溝通時,需把持原則,避免被對方天馬行空的想法拉著走,同時保有彈性與靈活的思維,即為非常重要的一門課題。 

 

許程崴製作舞團《換你跳舞》工作側拍。(攝影|鄭存妤)

 

最後她提到,「要有一顆堅強的心。」藝術產業的一大特色是每檔演出、每次遇到的狀況都不盡相同,即便有標準流程也不見得適用於每個案子。除了勇敢嘗試外,遇到因缺乏經驗而犯的錯,她也會不斷調適心情,將原先洗三溫暖般的情緒起伏,調整到勇於接受自己的錯誤,記取教訓並朝更專業的藝術工作者邁進。

 

如今目光堅定的庭語,透露自己也曾對藝術之路有過質疑,比如大一時一度覺得無法成為金字塔頂端的舞者而考慮轉系,後來輾轉在藝術行政找到出路;而家人對於藝術行政的工作型態較陌生,也需要時間和耐心慢慢磨合,「我都會跟他們說:『這就是我喜歡做的事情啊,一樣在藝術領域、一樣在舞團裡面幫助舞團,只是我不是表演者,但我也是其中的一份子。』」聽庭語分享和家人溝通的過程,和她至今在工作及學習上所秉持的精神有異曲同工之妙——無非是以那份喜愛藝術、喜愛舞蹈的初心,搭建起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橋樑;而她的實際行動,也散發希望和力量給同樣在藝術領域奮鬥的人們,繼續相信藝術的好、好的藝術,都能被更多人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