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北部呂貝克(Lübeck)的幽靜小巷,靜靜座落著數棟磚造歷史建築,其中歷經7年整修的「Kolk 17偶戲劇院及博物館」,在2025年帶著「展演、研究、保存偶戲文化」的使命,對著呂貝克狹長的Kolk街敞開全新大門🕍

 

▲ Kolk 17偶戲劇院及博物館座落於德國北部呂貝克(Lübeck)的幽靜小巷,由數棟磚造歷史建築組成。(圖片來源:Alexander de Cuveland / Divisare)
 
 
「Kolk 17偶戲劇院及博物館」前身由Kolk 14、16、18、20/22數棟建築組合成偶戲劇院和博物館🏦,隨著建築老舊且不再符合安全規範,贊助單位「Possehl基金會」便開啟為期7年的整修計畫,而後以「Kolk 17」命名翻新後的建築群。Kolk 17的整修除讓建築符合法規,更大幅度新增「符合偶戲演出需求」及「無障礙設施」等規劃,包含:依據偶戲類型在0—1.2公尺高度移動的升降平台、舞台區可懸掛燈具的吊車🏗️、方便傳輸聲音到觀眾席助聽器的感應線圈🔈,適當的輪椅空間🦽、以及可容納親子的愛心椅等。
 
▲ Kolk 17的展品最初來自Fritz Fey Jr.的私人藏品,Fey受到操偶師父親Fritz Fey Sr.的薰陶,早年擔任攝影師四處出差的過程中,四處蒐集各地的懸絲偶、杖頭偶、皮影偶、樂器、舞台布景等,後由Possehl基金會收購。(圖片來源:Kolk 17)
整修過程需不斷和設計顧問委員會、建築研究和建築修復的專家合作,其最悠久的磚材可追溯自西元1170年,為了使用符合歷史記載的磚塊🧱,修繕過程特邀波蘭專業公司按照歷史配方,燒製5萬塊用於整修的磚塊,而位於狹窄巷弄的地理位置,又增添建材運送的困難性;對Kolk 17來說,7年不僅是建築的翻修,更是呂貝克舊城區歷史及偶戲文化推廣前進的一大步:「翻修後的空間,將使更多觀眾無障礙地來到呂貝克街區,認識偶戲文化的世界。」
 
▲ Kolk 17的展品最初來自Fritz Fey Jr.的私人藏品,Fey受到操偶師父親Fritz Fey Sr.的薰陶,早年擔任攝影師四處出差的過程中,四處蒐集各地的懸絲偶、杖頭偶、皮影偶、樂器、舞台布景等,後由Possehl基金會收購。(圖片來源:Kolk 17)
 
自2008年,傳統偶戲被列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其中有八種偶戲可見於Kolk 17的收藏中。未來Kolk 17不僅透過展演致力於偶戲教育推廣,更著重於現有偶戲藏品的研究與保存,並透過線上展覽,讓偶戲文化及呂貝克歷史發展地更遠更穩健。
 
▲ Kolk 17除了呈現偶戲演出、策畫展覽外,藏品的歷史、保存和偶戲演出的新技術,都是Kolk 17研究團隊努力的方向。(圖片來源:Kolk 17)
 



【OISTAT國際劇場組織 ╳ NTT臺中國家歌劇院】合作專欄
──認識偶戲「無障礙」,德國Kolk 17偶戲館的翻新和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