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OISTAT國際劇場組織總部邀請獲得2013年WSD世界劇場設計展跨類別設計金獎的英國劇場設計師Sophie Jump,來台舉辦為期兩天的工作坊及大師講座,介紹何謂「設計作為表演(Design as Performance)」、「表演設計(Performance Design)」,並帶領參與者認識更多特定場域的設計作品。

 

表演設計新思維 

 

劇場是門複合藝術,在觀眾看得到的文本和演員之外,設計面往往被清楚地劃分成舞台、燈光、服裝、音效等類別,然而隨著劇場所囊括的範圍越來越廣,許多新媒材加入劇場創作中,設計類別變得難以定義,無法套用過去的分類,而「表演設計」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誕生,設計作為演出的主要元素,讓「設計」自己說話,也重塑了觀者的觀看角度。

 
Sophie Jump所屬團隊Seven Sisters Group以特定場域作品(site-specific works)聞名,跳脫傳統黑盒子劇場空間,在不一樣的空間中演出,現有空間的特質是創作十分重要的考量,當一個特定場域作品抽離了空間,作品也將改變。Sophie Jump的設計方式,打破了一般大眾對劇場設計的認知,除了為演出創造情境與畫面,更多的是替觀眾打造新奇的劇場體驗,讓觀眾和空間、表演者之間產生連結、化身為劇場故事中的一角,跟隨劇情遨遊。
 
表演設計大師講座:設計作為表演的新可能
 
講座中,Sophie Jump與聽眾分享數個Seven Sisters Group的作品,她表示自己在團隊裡的角色,除了是設計師,更近似於戲劇構作(Dramaturg,或譯作戲劇顧問),設計師必須進行相關研究,進而發展演出概念,而非僅僅照著文本設計。
 
Seven Sisters Group早期的作品《Trainstation》(1998-2004),在火車站進行演出。公共空間中,必須配合空間特性做設計發想,在無從分辨「表演者」和「一般民眾」的火車站,需權衡表演力道和設計的搶眼程度,讓演出不會搶過周遭的風采,也不會完全融入成為日常風景。沒有舞台,意味著處處都是舞台,當表演者不再框限於舞台區域,觀眾便會更加專注於周遭的事物,而一般民眾的一舉一動,也都成為演出的一部分。
 

 

Seven Sisters Group之後更嘗試在森林、博物館、游泳池等空間演出。為使觀眾能自行探索,同時發掘不同於以往的經驗,Sophie Jump利用各種引導方式,讓觀眾體驗空間中上演的故事:跟隨紅線、配戴耳機中所提示的聲響、iPod影片等,營造現實與虛擬交融的情境。Sophie Jump表示自己並不會在現存空間外加過多裝置,而是透過視角設計、空間配置等細微的層面,讓設計成為表演中重要的一環。
 
Sophie Jump獲得2013年WSD世界劇場設計展金獎的作品《Like a Fish Out of Water》(2012),為Seven Sisters Group與English National Ballet英國國家芭蕾舞團所合作,以游泳池為背景,結合現場演出和預錄片段,觀眾透過iPod,在池畔觀賞水中發生的故事。看似隨機的影片和演出,其實背後經過無數次反覆嘗試,透過縝密計算與安排,才能配合觀眾步伐,打造完美的視覺角度。未來Sophie Jump也會嘗試以新科技融入創作中,用不一樣的方式繼續探索空間和表演者、觀眾間的關係。
 
 
Sophie Jump 獲得2013年WSD世界劇場設計展金獎的作品《Like a Fish Out of Water》,融合iPod中的影片與現場演出。(Photographer: Nick Gurney, Chris Nash)
圖片來源:
http://sophiejump.co.uk/fish/2015/9/15/like-a-fish-out-of-water

 

表演設計工作坊:打開感知,將記憶與經驗融入創作 

 

兩日的表演設計工作坊中,Sophie Jump不從美學與實用性的角度切入,不談論何謂「正確的劇場設計」,而是透過許多小遊戲的練習,讓參與學員打開更多視覺外的感官,藉由觀察空間特性、聆聽夥伴的故事與環境聲音,映照自身經驗,堆疊記憶成為創作元素,練習從靈感、概念,接續到實踐的過程。

 

元素一:主題動作與肢體線條

在第一階段,Sophie Jump拋出各式主題,讓學員了解如何運用肢體線條、以及如何讓舞者與演員能夠了解和空間互動的方式。學員以生理及心理障礙:腳扭傷、害怕人群等狀況為題,發展肢體動作,並互相觀察所模仿的情境。經過反覆摸索,串聯選定的肢體動作,發展成小段的演出,演出時其他學員必須以炭筆描繪出所見的肢體輪廓,以圖像方式表達所見。

 

 

元素二:視覺外感官的空間探索

劇場設計時常以視覺作為首要條件,然而其他感官也是劇場設計重要的一環,透過閉上眼睛探索空間,拿掉了視覺,其他感官變得更加敏銳,同時憑藉對空間的印象,避開周遭障礙物,以想像的方式感受空間。在短短的時間內,讓學員注意平常不容易發現的事物。

 

 

元素三:自動書寫傳遞直覺

空間是特定場域作品重要的元素,Sophie Jump要求學員安靜地觀察空間與其中的人事物後,藉五分鐘不停止的自動書寫,也就是不經過思考與編輯直接寫出當下想到的文字,以紀錄腦海中所浮現的靈感。之後同樣藉由空間觀察,讓學員回憶受傷或意外的記憶片段,以文字記錄事件發生時的細節:受傷地點、周遭溫度、氣味、聲音以及自己的感受。在自動書寫的練習之後,能夠以文字更順暢的表達事件的相關細節,並作為創作的靈感來源。

 

 

元素四:夥伴間的反饋與火花激盪
在第三階段所記錄下的文字故事,夥伴之間互相以繪圖的方式回應。透過文字、圖像的轉換,以及夥伴間的回應與反饋,層層堆疊,映照出創作者的心境、想法,甚至是當事人都沒有察覺的細節,Sophie Jump也強調夥伴之間互相激盪出的火花,是創作作品十分重要的一環。

 

 

在工作坊的最後,各組於所選定回憶受傷片段的地點:大稻埕碼頭、朝陽公園與永樂市場,進行成果呈現。各組利用在工作坊中所運用的方法與元素進行創作,回應大稻埕地區豐厚的歷史與人文故事。

 

大稻埕碼頭的組別分別以絲線和表演者,代表時間流動和生命中的片刻。表演者牽起了線段,環繞觀眾,一人拿著剪刀,象徵生命中的挫折、意外與傷害,另外一名表演者則是扮演修補的角色,用膠帶把碎裂的線段接續,告訴觀眾即使會留下疤痕,傷害仍是會隨著時間痊癒。

 

 

永樂市場的組別,利用報紙和上面的圖像,呈現永樂市場紛呈的聲音質感。每組觀眾會拿到一份報紙作為指示,依循圖像以及引導者告知的區域,尋找報紙上所描繪的聲音,結束後觀眾被要求在報紙上創作,以回應所聆聽到的聲音。

 

 

在朝陽公園的組別,觀眾跟隨手機短片的步伐,走訪公園中不易被發現的角落,更結合周邊店家,帶領觀眾發現大稻埕地區的特色。

 

 

"表演設計最困難的便是「想法」的生成與統整,在此學到許多相關方法!"

──工作坊學員

 

兩日的工作坊中,透過媒介的轉換、記憶和直覺的挖掘,讓學員了解如何將表演設計的概念過濾,以不同方式抒發靈感,從過往經驗創造更多設計元素;同時發現表演設計與演出密不可分的關係:設計不只是陪襯,好的設計本身就是一場表演

 

 

攝影師:張致遠
部分照片:陳韋屏
更多照片,請見「跳出劇場玩設計」照片集